导学团队 CHARACTER

【“五导”导学团队】诗意人生——访张丽军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18-04-28 浏览量:

风起时,天空和大地已经苏醒

理想种在心里,早探出了萌芽

因为最初的梦还在坚持

攀登的脚步,便不会停下

前行的目光望着远方

像矗立在大海里的灯塔,像晴空下猎响的旗帜

这一路的指引

是对真理和希望的追寻

追寻平凡中的,诗意人生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意人生是“简朴生活的诗意升华”、杜甫的诗意人生是“仁爱精神的诗语表述”,苏轼的诗意人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么张丽军教授带领的导学团队的诗意人生应该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热爱文学与理解生活。这支名为“诗意人生”的五导卓越团队是以文学院张丽军教授为主导师,顾广梅等多位优秀导师和李君君等多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一支追逐卓越的导学团队。

远逐的路上,铸就文心

张丽军老师

山师的夜,是静谧的,沉稳的,点点星光绰约地镶嵌在天上。在天之外,星星的后面,藏着的是什么?你的视线所不能及的远方,是否还有你年轻时的梦想,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张丽军老师在课堂上常对学生们说:“无论我们将来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心中最初的那一个梦想,带着对自己负责的心,去完成对自己的承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一名学者以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眼光对未来的期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团队老师们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就是忠于自己最初的本心。决定了做学术,就要沉下心思,脚踏实地去做。老师们对于学术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不论是读书的方法、质量亦或是论文写作的思路与细节,都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不可有一丝马虎,甚至是文中注释、段落标点等细微错误,老师们也会认真指出。张璇在谈及与老师的交流感想时说到:“以前只是对文学单纯的热爱,觉得专业的学术研究离自己很远。但张老师告诉我们,研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热爱生活,享受研究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大家对学术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感染着我,让我意识到学术并不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需要自己踏实的去读书去思考。”除此之外,严慈相济的育人理念更是深深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每次与导师们交流研究方法时,导师们总是以鼓励为主,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培养大家探索真理、平等对话的勇气,导师们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实现思想的碰撞。

荷花虽好,更需绿叶衬托

孤身难称勇,独木不成林。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才能够互相依托,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

团队的力量就是1+1>2,科学的团队协作,就是将所有人的力量最大化。每周日晚,由刘子凌、洪亮、祁春风等几位老师主持的文学沙龙,是山师里最具特色的学术大趴。自由、平等、欢愉、轻松的环境,既是活跃、有效的学术探讨,也是跃出生活,深入心灵的精神对话。沙龙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进出者大多数是小说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促膝长谈,无拘无束。正所谓“有的学问是聊出来的”,老师和同学们借助沙龙这个平台互通有无,交流自己的想法,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让课堂上的研讨延续到课下的轻松交流,打破了只有老师灌输知识的传统方法,变为大家畅所欲言,有时候还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研究生教育所缺乏和需要补充的地方。他们还创办了属于自己团队的微信公众号——千佛山文学沙龙,借新媒体的“东风”,打造属于他们的团队之声,诗意人生,铸就文心。

除此之外,整个导学团队也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每月不定期举行一至两次交流会,大家可以互相分享近期读书心得,或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程孝阳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读书交流会,“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最近的读书感想和收获,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启发,大家互通有无,这样一种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打开自己思路,深化自己思想的过程,每次都能有很大的收获。 每次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近期的读书心得时,都能够获得很大的启发,从同学们身上看到对文学的热爱和认真勤奋的态度,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目前的局限和不足。”这种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不同思想之间的互相碰撞,所以主体是学生,老师们并不对话题起决定作用,只在讨论进入极端或者最后的时候,做以适当引导和归纳。而老师的解读方式则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由基础理论、文评到高层次的深度挖掘,一点点丰富大家的专业修养,培养自觉独立的思考意识。

说到交流,大家在论文开题、写作论文会主动组建讨论组。李君君说到:“我们三个小组成员到研二开题的时候或者是写论文的时候都会交流的比平时要多,因为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写论文着实有些痛苦,但是有同学的互帮互助就会不一样,我们会把自己的选题还有论文的内容发给对方看,让大家给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或者建议,而这些地方有的时候恰恰是我自己不能发现的”,正是这种交流让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在生活上也有好朋友相伴,“我们有的时候通过论文还能聊到未来、聊到人生,这种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努力的感觉特别好”。同时这也是师哥师姐们对其他师弟师妹的意见和建议,要多和同学交流、和老师多交流,在学问上对老师“穷追不舍”,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正是这种学生们的自由发言,互相之间的激烈探讨,团队的引领帮助和合作,老师们恰到好处的指引,和由浅及深、由内而外的学术知识推及,带动了整个团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徜徉在文学世界中的诗意人生,恰恰是我们对自身价值追求的一种精神体现。“诗意人生”团队便将这种对学术研究的价值追求和对培养生活中所需要的诗意,作为团队的精神意旨,并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

张丽军老师会经常带领同学们出去“游玩”,当然,这里的“游玩”并不仅仅指的是出去观赏风景,人文的自然的景点都有所包含,比如老师有空会带领大家去爬千佛山,有的时候也会带领大家去济南的老舍纪念馆,让大家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和现实实践相结合,重在体悟,寻找那份“感觉”从生活中发现学问的智慧。

团队成员之间齐心协契,孜孜不懈,一同追逐着远方的诗。团队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向专业学者、学术权威提出质疑,试图去发现问题并寻找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读书交流会、文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学研究氛围和学术研讨环境,架构起以培养专业学者为最终目的,逐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同时注重追求诗意生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不仅是对前辈们的致敬,也更是对后起之秀的鞭策和警醒。“诗意人生”的导师组成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以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与山东省“双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张丽军老师,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团队的主导师。张丽军老师迄今为止已出版《“当下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等著作5部,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CS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共7项,获省部级奖励8次。顾广梅老师,作为杰出的青年学者,是团队十分重要的成员。现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小说叙事模式研究”和山东省社科联科研课题“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文化”,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当代小说批评史”及国家社科项目多项,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八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陈夫龙老师,是团队的重要力量,主要成果包括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刘子凌老师,兼任山东省茅盾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现代中国文学通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流”等特色国家重点学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代文学史1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洪亮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两部,两度入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祁春风老师,是文学院近年最新引进的学术型青年人才,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严谨的学术研究,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温暖的情感关怀,自由活泼的学术研讨环境和充满诗意的生活艺术,心中有文学,人生自诗意。专注于自我的价值追求,又不失对灵魂的人格升华,平凡之中藏有诗意,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人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记者:刘玄德 贾亚茹 辛丽

摄影:于俪婧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