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五导”导学团队】点点星火,明明如炬——访李宗刚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18-05-12 浏览量:

星火一词最早源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星火,意味着一种看似微弱的能量却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尽管星火的故事离我们的时代仿佛已经远去,但星火的精神却依旧在当代发光发热。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里,有这样一支511师组成的 星火”五导卓越导学团队,主导师为李宗刚教授老师倾尽所学,学倾其所能,同德一心,点点星火,明明如炬。

李宗刚老师

“和蔼”、“亲切”、“颜值高”,这些词语构成了李宗刚老师的“key words”,虽然每次见到大家都是微笑示人,与李老师交流也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但“佛系老师”绝对不是李老师的唯一写照。“李老师非常有上进心,有这样一个在学术科研上干劲十足的老师,我们的学习也非常有动力”。平素里李宗刚老师经常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争辩,内心里的那份年轻与活泼,无不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李宗刚教授作为文学博士,在山师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担任博士生导师,并独立主持研究项目多项。其研究成果获得过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被评为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他带领的星火团队更是以“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为核心方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文学内部研究”向“文学外部研究”拓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增进文学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交流互动,促进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文史对话、文化交流亦是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星火之根——高平台稳发展

团队之所以有优异的成果,离不开两大法宝,一是平台,二是交流。平台之高在于团队立足于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经费支持,拥有较好的出版发表平台,并且团队的成员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一些老师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交流之多在于每个周五都是这个大家庭聚会的时间,大家聚集到老师的身旁,一起讨论最前沿的研究思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团队在平时也会组织例会,讨论大家最近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以增加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补充成员知识,拓展研究视野,李宗刚教授从个人学术经费中支出了大部分为团队成员购买文学教育研究的最新书籍,大家的书籍来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还可以到老师的“小书库”里“充电”。“广泛的涉猎书籍才能够开阔视野,真正自己读了书才会有和自己的想法,知道最新的研究方向,写作的灵感自然也就有了,购买这些文学书籍是想让大家能够把书本充分利用起来,一届的一届的把书传下去,不也正是我们团队“星火”名称的现实对照么,每个人手中都握有火把,才能将团队的真正意义照亮和发挥下去。”李宗刚老师提到自己的“小书库”时满是自信的说。除了希望学生们在学术上有所作为,李老师还希望自己的学生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在微信群里,他会经常会进行好人好事的分享,以此增加对学子品格与思想的培养。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李宗刚教授认为“老师是团队凝聚力所在,一个老师是一面旗帜”。作为楷模、标杆的李宗刚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一直告诫自己,只有自己主动带头投入进学术和工作,才能带动学生们一起努力。团队博士生金星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上成功发表了论文《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博士生孙连武的论文《“史家意识”与“文学洞见”——评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门>》成功发刊于《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李宗刚教授与研究生谢慧聪共同出版了《杨振声文献史料汇编》、《杨振声研究资料选编》等等。如此多的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正是大家不懈努力,共同进步的最好见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团队的进步也离不开硕博学生的共同交流,李宗刚教授希望博士生与硕士生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进步,一方面,硕士新人的优秀可以对博士生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博士生对新人也会形成一种鼓舞。在论文选题上更是这样,为了更好的互补发展,自2013年以来,每届博士毕业论文选题均与本团队的核心研究方向“文学教育”研究相关,其中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注重文学教育的宏观研究,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个案或者以民国文学教育思潮为研究对象,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教育的微观研究。一方面立足山东省地域,研究民国时期山东省高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另一方面从具体的作家入手研究作家的文学教育思想。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不仅能保证研究对象的完整,也能够促进两类研究方法的对话和交流。既可以见微知著,又能共同进步。兴趣是第一位的导师,李老师认为:“只有学生愿意做这样的课题和论文,在科研之中慢慢发现乐趣,灵感才能像春天的泉水,源源不断的喷涌而来。”

星火之光——手把手,肯下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宗刚教授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李宗刚教授认为在论文写作中,导师作为学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出学术创新的灵魂作用。进入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导师首先要对一些学术前沿的内容有所把握,带领学生把选题搞好,把思路搞清晰,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拐棍”去跋涉艰辛的学术之路。在此基础上,导师还要发挥出高屋建瓴的提升作用,完成学生论文最后的拔高指导。“做文章,首先要学生进行选题选择,然后做一个资料的整理,最后导师再进行修缮”,李宗刚教授说只有这样扎扎实实,把工作做足做到位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李宗刚教授发现“手把手”教学是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多次的耐心指导使得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中逐渐地从模糊到清晰,逐渐打开了写论文的正确方式。李宗刚教授如此下力的“手把手”,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是因为他期待着能够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为加快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从“散养”和“放流”状态转变到“有序”和“提升”的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就像是建楼,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地基,才能完成后续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研究生的基础培养做好做扎实,进行引领式学习。”李宗刚教授在谈到学子的培养时说道。

星火之燃——练独立共成长

在导师的引领和推动下团队成员做事逐渐从无序到整齐个人能力也实现了大幅提升。李宗刚教授认为研究生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多从论文的写作上下功夫。李老师不仅是文学院的教授,同时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这一身份更是为他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研究生的论文指导之前,李宗刚教授希望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能够使研究生保有认真务实的态度,能够独立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显示出每个学生独有的学术创造能力。在学术指导的同时,面面俱到的老师也不会忽略对学生进行鼓励,他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星火团队的成员在探索、进步的路上秉持着永不放弃、永不懈怠、坚信自我的信念。

“为自己赢得未来学术界的盛名,成为一个被人人敬仰的大学者,以不负生命对我们的青睐”。李宗刚教授希望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和成功,此时的他带着激动,想象着未来的后辈奋发图强,学有所成,这让他心潮澎湃。他真心实意的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走一条正确的道路,顺着他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迷茫中看到远方的灯塔,为每个学生都带来丝丝光亮,驱散疑惑。

我们平时都是要做工作的,既要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对自己有一个负责耐心的态度我们整个团队都充满了做事踏实、耐心、负责的态度与精神。”这是星火团队的博士成员孙连五告诉我们。李宗刚教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天14-16小时的工作量坚持不懈搞学术的精神、超强的意志力、敢于挑战权威的同时又不失踏实和自信,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练出了的强大能力。“老师对于科研的热爱精神感染着我们,有的时候时间都很晚了,老师还会在微信中回复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明白做学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也许黑夜对我们来说是寂静的,但对于李老师来说正是思考的黄金时间,只有在黑夜中,老师脑海中闪耀的思想火花才能熠熠生辉,在科研的道路上永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老师就像是抛砖引玉的人,带领大家前行和思考,自己身正示范,把知识和温暖传递给学生,思想上启发学生,多看书注意联想,老师就像是一团温暖的小火苗,无处不在又不可或缺,正是老师的带领,才得以让团队从一颗小火苗发展成为一团活火,途径之处,必引起人们的侧目而视,刮目相看,在山师五导纪念墙上留下醒目的印记。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正是团队成员独立的品质、创新的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收货,正像团队微信群的名称一样“桃李满园”,李老师就像是一个播种希望的辛勤园丁,用知识和耐心将他们浇灌,点亮科研的道路。正像李宗刚教授所说,愿我们最终赢得盛名,人人敬仰,以不负生命对我们的青睐!

 

 

记者:贾亚茹 于俪婧 辛丽

摄影:梁燕 王钰蕊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