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五导”导学团队】“智能信息重点处理实验室”的那些事——访郑元杰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 时间:2018-05-23 浏览量:

人这一生,伴随着一个个梦想。有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已梦想成真,有的还在路上,冒风雪,战严寒,继续前行。抬头看山重重,路漫漫,春风轻拂见归燕,理想如故,盼,盼,盼。

——前言

在山东师范大学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着一支散发着科学和梦想之光的导学团队---“智能信息重点处理实验室”。该实验室在2016年被批准为山东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导学团队以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郑元杰教授为带头人,团队成员具有计算机科学、数学、图形学、医学、农业信息化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宽泛的国际视野。

充满“郑能量”的导学团队

贝弗里奇曾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的其它条件。”郑元杰教授作为山东师范大学十杰青年,不仅在科研上治学严谨,教导学生丰富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更是关怀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郑元杰教授曾在对他开门弟子的寄语中提到, “人一定要有追求,你们这个年纪时间还很充裕,把目标立得远大一点,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即使毕业后没能实现,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说,“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始积极建设实验室。我的研究生生活也从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踏进了科研旅程,从事着各种各样科研课题。闲暇之余,郑老师会经常与我们交流讨论,小到生活习惯,大到科研课题,老师的关怀无微不至,不论是什么话题他都能侃侃而谈,他不仅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有所造诣,在历史、金融、文学、音乐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他相处越久,就越能感觉到他的人格是饱满的,他的人生是奋进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遥想当年的郑老师,应当如此。”

在科研方面,郑教授会定期召开实验室周会,老师们先带头作报告,给成员介绍分享新知识,为学生们开拓新视角。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解决疑惑,引领新思路的同时带动学生积极探索新领域。此外,实验室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教授做学术报告,每一场内容丰富的科研讲座都极大的开拓了成员们的研究视野,让大家了解相关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理论水平提升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们对所在学科的探索和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在学生培养方面,导学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科研计划,平日里,团队成员有什么问题也都会通过微信群或QQ群及时沟通,良性而频繁的互动,促进了实验室老师、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团队氛围是轻松的,导师们根据会根据科研任务定期设定工作任务,同时,老师的要求又是严格的,实验室内的每一位成员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有进展,每日都需有事可做,团队轻松而浓厚的科研氛围影响着实验室里的每个人。

在生活方面,导学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关注实验室同学的身心健康,鼓励劳逸结合。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会不以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室内室外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加强团队成员的交流,缓解学习压力。

在充满“郑能量”的氛围之下,枯燥的科学研究也变得可爱了许多。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责任感不断增强,让“智能信息重点处理实验室”团队成为师生们的温馨之家。

一团“郑气”,踏实前行

近三年,团队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基金、山东省青年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额近300万元。

该团队旨在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团队的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必要保证, 团队研究生学习态度端正,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专业课程学习方面,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文献资料,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研究生自从进入团队学习和开展项目以来,工作和学习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研一、研二、研三研究生中均有学生在SCI二区期刊发表文章。

团队成员根据每一个在做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项目交叉小组,小组成员经常通过面对面交流、微信等形式进行问题探讨,由于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一个或多个项目,往往会形成多个项目与方向交流互动,通过日常的交流与探讨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并为此以研究课题为基础建立不同的微信组,可供及时交流和答疑解惑。既培养了学生们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形成了团队间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大家始终保持有追求、有目标,并且坚持下去的决心与态度。

“智能信息重点处理实验室”团队的学生孙喆说,“老师经常鼓励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经常面对面与我们交流,总结近期状况,规划未来发展,让我们不仅解决了疑惑也获得了启发。了解到一些新颖的想法;每周的组会报告,让我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同时也锻炼了独立报告的能力。此外,不定期的学术报告会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视觉领域和人工智能等的理解,进而能够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夯实坚实的基础。通过团队导师的言传身教,我们不仅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完成科研任务,而且导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如此优秀笃定的蓬勃发展,肯定是有一定的特色所在。首当其冲的是,团队的方向定位准确。它致力于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分析、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视频信息处理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方向,已在“计算机视觉、智能医学信息分析认知计算与图像处理”、“智能网络分析、大规模数据分析”、“基于本体的智能信息分析”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凝练研究方向,团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队伍组建合理。导学团队中人才资源丰厚、基础起点高,以团队导师为核心一直以来坚持以需求驱动的研究方式,以图像处理和医学图像处理等研究方向为基础,力图为医学诊断和诊疗设备等领域的拓展应用带来新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导学团队成员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人才队伍整齐,分工合理,研究实力强劲。再者,平台建设较强劲。导学团队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建立并加强了跨学科合作,积累了通过协作进行交叉的经验,找到了若干不同学科向进行互补、指导、交义验证的科研方法。团队依托山东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为导学团队平台的组建提供了基础保障。最后,对于一个团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精神。团队发展注重产学研合作,先后已与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齐鲁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和施尔明医院等建立了合作,与中科院计算所、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浪湖集团、烟台蓝洋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达成了人才共享合作协议和设备资源共享开放方案。团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行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科技开发应用及成果转让,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智能信息重点处理实验室”导学团队之间充满着正能量,师生之间时刻倡导合作的精神,在这里形成了温暖踏实的学习研究氛围。团队也不是一味的做苦功,反而经常会通过社会实践,读书分享会、以及登山活动这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来增强师生的感情与团队的凝聚力。人生若浮云朝露,但因为拥有这段共同成长的经历,让导学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把梦想洗的闪闪发亮,生命因奋斗而熠熠闪光!



  记者:刘佳钰 辛丽

  摄影:李珊珊 张宇辰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