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大方、气质优雅是孙老师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其实学生们更愿意亲切的称她为“凤芝女神”。然而这位女神可不简单,她是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及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专业的硕士点负责人,兼任山东省旅游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旅行社协会理事、山东省导游协会理事。不仅如此,孙老师同时还是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文化顾问、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女总经理分会顾问、济南市旅游局驻济高校联盟委员会顾问。
孙老师创立了“行·知·研”导学团队,她作为团队的主导师,带领着团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发表论文38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15篇、EI检索论文1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旅游局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项目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1项、服务社会横向课题20余项。
团结协作,共创辉煌
学历层次高,年龄搭配合理,专业互相衔接是“行·知·研”导学团队的优势。每一位导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新颖的教学手法,这为成就一支创新型研究团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张伟老师,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和蔼,主要从事旅游环境与生态管理、自然保护地评价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老师课总是很幽默,他会给大家讲述自己人生经历中的趣事、科研道路上的故事来带动课堂气氛,让严肃的课堂中也散发出活泼。张老师也会很严肃,会督促同学们多看书、多学习、时刻关注旅游的前沿动态,以便为今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贾衍菊老师年轻有为,主要从事旅游者消费行为以及旅游区域规划研究,近年来,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6篇。平时,贾老师经常会给大家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以及如何高效地检索文献、查阅文献,为写作论文做足准备。贾老师扎实的论文写作功底和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在吸引学生深深崇拜的同时,也成就了言传身教最好的典范。
团队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并相互协作。近三年来在导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导师组成员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了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加上良苦用心的导师们,从而较好的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支持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行·知·研”导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质、品德修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引领研究生朝着“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导师们优先了解每位学生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对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制定最合适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例如,在旅游发展方面,导师就鼓励学生们多去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关心乡村旅游的扶贫问题,振兴乡村旅游,开拓一条路径,让城里的人多去深入乡村,同时让村里的人能够走到城市。
虽然每位同学研究的课题不同,但内容相互交叉渗透,这就使他们在交流时碰撞出更多的思想和灵感的火花,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多样性发展、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学术交流。
2017年下半年,团队投资建设VR体感旅游和旅游行为实验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科研实验地点与环境,使导学团队可以及时把握和引领学科前沿,使科研工作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
此外,团队还建立校内外研发训练基地。在万豪国际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基地的规模,将相关研究课题让研究生带入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研发。这就形成了教授、经理共同指导的独特培养模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同企业运营、开发项目进一步融合,以便在学术交流、研学方面有所突破。
不仅如此,团队还注重深化国际化办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刘瑞同学在团队导师的资助下,借助山师短期学术交流项目,前往美国圣玛丽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术交流。“在交流期间我学习了前沿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开拓眼界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后,我想继续读博深造,为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刘瑞满怀深情地说道。
导学团队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拓宽了研究生学习、实践和研究的空间,这就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正是团队导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团队轻松而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及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团队成员在导师的引领下,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收获累累硕果。
倾注爱心,携手迈进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孙凤芝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学生都倾注心血,成为他们学习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促使他们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我和孙老师认识快十年了。”谈起自己的导师,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研二学生邢琦娜充满无限感激,她与孙老师相识于读中专时期的一次导游大赛上,表现优异的她给身为评委的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孙老师心里就一直牵挂着她的学习、生活。
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说道:“我本来打算中专毕业以后直接就业做导游的,可是孙老师一直鼓励我让我多读书、多学习,告诉我学历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她的一次次激励,我念了大专还有后来的本科。”在孙老师的关心下,邢琦娜不负期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参加比赛,在某次比赛中荣获了全国导游大赛一等奖。
结合邢琦娜的求学历程,孙老师认为她应该继续深造,并建议她选择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这一专业。在老师的鼓励和她自身的不断努力下,邢琦娜成为了山师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并加入了“行·知·研”导学团队,继续跟随孙老师学习、科研。
仅仅三年,邢琦娜创立了山东好客导游工作室、山东行知研学旅游有限公司,参与多项旅游项目,又获奖无数,是孙老师最为之骄傲的学生之一。邢琦娜和孙老师的感情仿佛不只有师生关系,更多的像是一种亲情。不仅仅是邢琦娜,在每位学生的科研和生活过程中,孙老师都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和支持。
研一新生陶园在入学之前,就很想跟随孙老师进行学习。不过她认为自己实力不强,担心不能为团队的发展带来前进的力量,但善于挑战的她还是抱着尝试的态度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孙老师知道后,经常与她进行交流,了解到她的思想动态、科研目标以及学习近况。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陶园同学不断努力,最终顺利地加入了“行·知·研”导学团队。“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在老师、师哥、师姐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在做科研方面也开始有条理性逻辑性。”陶园激动地说道。
工作中孙老师十分严厉,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孙老师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我特别感谢孙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批评。”一位学生这样评价工作中的孙老师。正是因为她的严格,才让学生有今天的进步,让团队获得今天的成就。
生活中的孙老师却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位同学开心的说道:“孙老师会给我们开玩笑、分零食,还会给我们带小礼物呢。上次我们一起拍合照的时候孙老师还跟我们学习“前卫”的拍照姿势,特别可爱。”
孙老师经常强调团队作战需要互帮互助,她也坚信每个学生身上的能力都可以被激发出来。在孙老师的影响下成员之间经常互相交流论文写作心得,互相指出科研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在生活上,他们也是互帮互助,共同迎接生活道路上的挑战。学生们都说很幸运能够成为“行·知·研”导学团队的一员。因为在这个团队里,他们不仅能够拥有良好的氛围进行科研,还能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更能够体会到导师、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爱。
一谈到孙老师,学生们总对她有说不完的话,她像是朋友,又像是母亲,指引着学生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她带领整个团队奋勇拼搏、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编辑:刘娟娟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