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法学家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过,要理解法律是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它以前是什么,以及它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学者,他们20多年来潜心研究法律以及致力于教学,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他们就是法律史导学团队。近年来,团队积极承担了20余项国家社科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20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省内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质量逐年提高,逐步形成了合理创新的人才梯队,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严谨认真,砥砺前行
法律史导学团队是一个集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研究于一体的先进导学团队。近年来,在荆月新教授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坚持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学科建设三个建设于一体,在学术创新研究的基础上服务社会,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做学问,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这句话,经常挂在荆老师嘴边。在学生的眼中,他永远是那么严肃,他会日常督促学生多读书,多写文章,他会每周给学生布置一篇论文,让学生及时搜索学习,每到检查论文时,他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学生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正是在这样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才使学生们越来越体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处。
荆老师的自律足以让人叹服。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就更加严格了。他的自律,体现在做学术研究上。那个在火车上还不停进行法律研究的老师的背影,成为日后学生们在学术研究遇到困难时的振奋剂。他经常对学生讲,无论未来从事律师职业还是继续深造读博,都一定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要珍惜时间,要时刻记得人生是以“小时投资”的,不可一日虚度。他的自律,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每日的跑步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刮风下雨,炎夏寒冬,每天固定时间,都可以看到他坚持运动的身影。这,就是自律人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也是自律人给我们深深的感动。
荆月新老师又是一个心思细腻,心怀梦想的老师。在炎炎夏日出去调研,找寻历史遗留的痕迹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当众人口干舌燥时,望向远处,一个身影越来越近,怀里抱着一大捧矿泉水,是的,他就是荆老师。在谈到“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时,他的眼中闪现出灼灼的光芒,神情激动。他期待着我们山东师范大学也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人才;在谈到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时,他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们讲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他说,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鼓励他们对科研的不断追求与热爱。多么良苦用心啊!
刘吉涛老师性格和善,和蔼可亲。他的学术成就足以让他用俯视的眼光看初出茅庐的学生,近三年来他的学术论文课题的研究有很大成果,可是,他却异常平易近人。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之后便是和蔼可亲了。这样一位和和气气,脸上挂满笑容的老师,给学生的感觉就像是家人,没有哪个学生与他讲话是拘谨的,也没有哪个学生对他的教诲产生抵触情绪。用学生的话讲,刘老师是最接地气的老师,即使被批评,也心悦诚服地接受。
但刘老师在学术研究中可丝毫不会“一团和气”。他会给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布置研究课题,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好材料。在课上,他喜欢采用“圆桌式”讨论,大家平等地各抒己见,经常迸发出独特见解的思维火花。在讨论过程中,对于某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他会组织大家热烈讨论,最后他帮大家分析,总结。所以,他的每一次课,都是满满的收获。
刘老师的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关于法律史的研究;为了帮学生解决法律史方面的问题,他宁愿不去吃晚饭,甚至错过回家的校车;学生说,他每日肩上背着的双肩包,很沉很沉,里面都是知识和历史的生命!是的,他一直都在用自己整个生命热爱着学术研究,热爱着中国法制史,不曾改变!
迟渼洪老师是个擅于发现问题的学者。并且对于一个问题,她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用眼睛看问题,只会看到它的表象,而用心看问题,才会发现真相。在她教授刑法课时,总能提出现在刑法领域存在的诸多实质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研究,而她本人,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在为学生讲授宋元时期的法律史时,她建议学生结合《水浒传》研究历史,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历史的积极性,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历史,通读了《水浒传》,还学会了文言文,收获颇丰。
迟老师对学生的爱,融在生活的每一寸时光里,小而细密,慢慢咀嚼,会像糖一般,越来越甜。一个研究生姑娘满含热泪对我们说,有一段时间,她家里出现变故,在一瞬间,她感觉自己孤单单地站在世界之外,绝望而无助。绝望中,迟老师每天都会给她发短信,打电话,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着她,等她回到学校,迟老师依旧鼓励安慰她,帮她走出困难,看到希望。正是因为迟老师对学生的极大关爱,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迟妈妈”,而她,也将学生们唤为“孩儿们”。事实上在她的心里,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而她,就是教授学生们知识和道理的好妈妈!
团结协作,逐梦法学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于是,我拄着一束光,而那束光,就是法律史法律史导学团队!”团队中一个研究生学姐深情地说。是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有合作,亦有分工,有时争论地面红耳赤,而争论过后又莞尔一笑,不会计较于心,而是各自收获满满,又在新的一天继续出发,追寻梦想。
文学是唯美的,从事文学的学者可以浪漫,描述事物可以模糊,这样才会给读者一种朦胧美,但法律却与文学截然不同,它需要百分之百的严谨,认真,而研究法律史,更需如此。团队中的成员们为了一个法律史的问题唇枪舌战,而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是历史问题,所以并不是言语胜利就是最终的胜利,它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所以团队中的师哥师姐们经常外出去做研究,有时候是暑假出去,有时候是寒假,他们或顶着炎炎夏日,或冒着凛冽寒风,风餐露宿。研三的一位同学直言不讳的说,他也曾想过退缩,但每次看到团队中其他姑娘都在努力,自己更没有理由半途而废。所以他们总在彼此鼓励,热情似火地追寻着法律的历史踪迹,一直在为法律史的发展添砖加瓦,不断努力,他们是法律史导学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更将是未来法律界的中流砥柱。
正是因为这个团体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对梦想的渴望,所以团队中的研究生们都十分优秀。团队里的李景东,陆结,姚家康,宋志国,吕国忠、马瑜、李军红等研究生党员时时刻刻以党员的作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研二杨志伟同学积极追求进步,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今年被党组织接受为发展对象,团队里的冯顺、王公蕙、夏尚尚等同学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正在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加学院各种工作,努力提高自己。
此外,导师们严谨认真的学术作风,一直影响着团队里的研究生,他们一直踏踏实实,勤奋好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法律史团队的研究生们正是以一股对法学的挚爱之情,全身心投入到法学的研究中,所以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杨志伟、冯顺、吕国忠、马瑜等17位同学在不同学术平台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且荣获了不同等级的奖学金,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到了属于自己的果实。而这,不能不感谢导师,不能不归功于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团队,请让我们记住这个团队的名字——法律史导学团队!
大陆和海洋服从宇宙,而人类,则服从法律。每一位法律人都肩负着、承载着万千大众的期盼,所以,研究好法律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知道,学术研究之旅没有尽头,更没有捷径。每个人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正如法律史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那般,怀着梦想出发,在黑暗中拿着手电前行,累了,把它当做拐,你看,那是拄着光明在前行!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编辑:梁佳敏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