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五导”导学团队】寄梦于“码”,不负韶华——访刘弘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张盼 时间:2019-03-21 浏览量:

这是一个有激情、有梦想的团队,他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全部编写为一串串严谨的代码,设计成一个个实用的程序,用自己专业特有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自由、竞争、协作、向上,构成这个团队特有的科研学术氛围,温暖人心的导师,携手并肩的同学,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为生活增添一抹绚烂颜色。

    这就是刘弘教授带领的“分布式计算机软件协同创新”团队。


科研路上,不畏苦难方得“真经”

科研路上有两难,曾令无数研究生同学心力交瘁、筋疲力竭,但好在有团队的“师傅”们,带领研究生披荆斩棘、降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

科研路上的第一难:找不到感兴趣的方向。

导师常常告诉同学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坚持下去。刘弘老师的研究生学生赵丹丹说:“在我万分迷茫的时候,刘弘老师告诉我,科研不是闭门造车,灵感也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迸发的,你要多阅读文献,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不懂的地方多向师哥师姐们请教学习。”通过查阅与专业相关的文献、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座谈会,以及跟导师和师哥师姐们不断交流,赵丹丹不仅对她所学习的专业学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理论基础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加之导师的悉心引导,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科研路上的第二难:枯燥无味的编程。

晴晴虽然已经读研二了,但回忆起研一编写代码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自己的焦虑与烦躁仍历历在目。她表示,最让其恐惧的就是几千行的代码,完全没有头绪, “每天对着满是代码的电脑屏幕,脑海里出现最多的想法就是‘看不懂’、‘让别人帮我写吧’。因为不想编程,我抱有侥幸心理想放弃任务。面对这样的我,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我说,编程是要将你的想法实现出来,不编程怎么行?并且告诉我,之前团队中的一个师姐,也是最初一句代码都写不出来,但是后来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以及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写代码不在话下。这些话激发了我的斗志,就这样放弃,岂不是很怂?于是我每天都会逼着自己完成2-3个编程练习,一步一步地提升了自己的编程水平。”王晴晴欣慰地说。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到达质的变化,编程亦是如此。没有人愿意一直从事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团队老师能够帮助同学们化解枯燥、缓解疲惫、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满满,这大概就是教育的魅力吧。

团队协作,齐心协力收获成功

    团队所在的实验室为“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刘弘教授的主要带领下,整个团队齐心协力、精研细钻,在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智能计算理论、群体仿真与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感知与网络计算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创新工作,搭建属于自己的仿真平台、人物模型以及开发改进智能健康APP等,并取得重大突破,收获众多科技创新奖、教学成果奖与科研成果奖。除此之外,团队在专利发明、论文发表以及国家科研项目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些成绩与荣誉是团队导师与研究生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行代码、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程序都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拼搏的日夜和无数句教诲叮咛。为了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老师积极为实验室购买新型实验设备以及科研相关图书;同时,实验室设置了规范合理的考勤制度,由最初的老师负责点名转变为后来的打卡签到,以此来督促实验室的同学们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科研效率。

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团队每隔两周就会举行一次例会,这是团队的特色,可谓是一场“知识盛宴”。例会上,团队中每个同学都要准备PPT将自己上两周的学习科研情况进行汇报,导师们根据同学的汇报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同学梳理思路。何演林作为研三的大师兄,学习汇报早已驾轻就熟,师弟师妹们每次都能从他的报告中汲取新鲜知识和启发思路。

但也难免“马有失蹄”的时候,何演林笑着说。“有时各位导师也会严肃地指出我的错误,但对于有争议的内容,导师会先倾听我的观点,再给予一定的分析,帮助我捋清思路。”例会之外,每位导师会通过邮件与自己的学生联系,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虽然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但导师们还是很喜欢同学们经常向其汇报学习进度,而且只要是有问题,不管多晚,都会学生们回复邮件进行指导。

聚沙成塔,积水成海,相信团队的力量可以创造奇迹,带来新的希望。

无限热爱,寄梦于“码”,不负韶华

导师们常说,学术最重要的是严谨,必须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在科研过程中,团队导师经常鼓励同学们要多关注学科前沿技术,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科研完全依附在前沿技术上,但是一定要与前沿相结合,寻找创新点;做研究一定要诚信科研,顶天立地,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仅仅为了发文章而科研;做科研离不开阅读参考文献,一定要多读、精读近三年发表的文章。

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导师们也是想尽了办法。团队导师们积极为同学们争取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论坛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来接触前沿与权威的学术思想。有时还会邀请名牌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实验室交流学习,为同学们提供与学术“大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参加各种专业讲座、会议,使研究生同学有了更多的机会来了解科研的前沿问题,也能够认识一些其他院校同学和朋友,促进与不同院校之间的学术信息交流和科研成果分享。

“科研生活两者不分家”,科研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团队老师鼓励同学们在科研之余,多去跑跑步,锻炼身体。为此,老师还特意在实验室置办了体育器材:跳绳、羽毛球等。现在实验室里成立了“健身小分队”,不管是为了减肥还是锻炼的,同学们每周都会抽出3-4天的时间去体育馆运动2小时,愉悦身心,释放一下压力。

研究生赵缘表示,之前一直懒于锻炼,不爱运动,但在团队导师和同学们的带动下,逐渐找到了运动的乐趣,立志做一个健康快乐的“码农”!团队导师和同学们热爱科研、热爱生活的态度点燃了团队蓬勃发展的希望。实现梦想的方式有千万种,寄梦于“码”,奋勇拼搏,定能绽放精彩,不负韶华!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编辑:梁佳敏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