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他,以丰富充实的经历演绎着多彩的生活;他,始终保持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初心,他,经常骄傲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学生。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他,就是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城市发展研究”团队的领头人,王成新教授。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头人自然也离不开团队的奉献和支持,王成新教授所带领的“城市发展研究”团队导师组共6人,其中包括教授2位、副教授1位,讲师3名,硕士研究生成员12位,形成了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创新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团队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高速交通建设及其区域响应、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城乡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探索城市空间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重精神,贵德育
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在青年阶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人生态度,是影响人一生的关键。正因如此,王成新教授始终秉持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实行“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王老师利用现代教育观念、先进的思想意识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各类文体活动,以期全面发展,传递能量。
曾在开学之初,为了鼓励大家多做体育运动,王成新教授便组织其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乒乓球赛,学生们自行分组进行比赛,王老师则亲自担当裁判,经过层层选拔决出了两位冠军。研一新生王召汉说道:“王老师可是个乒乓球高手呢,他亲自上阵跟两位冠军比试了一下,结果分分钟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说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仅仅是乒乓球比赛,围绕研究生团队建设,王老师还定期组织开展打球、春游、登山、趣味竞赛、头脑风暴会等其他健康有益的活动,在丰富研究生科研生活的同时,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同学们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学生体悟与老师、亲人、朋友、同学的相处之道。
此外,王成新老师向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在指导同学们专注科研的同时又不限制同学们个人能力的发挥,不把“全心全意搞科研”作为禁锢同学们思想和生活的牢笼。比如,在看到组内袁玉珂同学的能力后,王老师便鼓励其可以尝试去研究生会负责学生工作,“在研究生会担任职务的期间,不仅提高了我的个人能力,还能为广大同学提供服务”, 袁玉珂同学说道。于是, 他不仅有机会在研究生会担任了学生骨干,还参与创办了十余项校级活动。尤其在暑假期间,他组织开展了暑期调研活动,调研成果被大众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
在于同学们相处的时候,王成新教授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王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指路人,也更像是我们的家长。我刚来到山师的这几个月,是王老师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新环境的温暖。他总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着我们,时时刻刻不忘以身作则,他是我的榜样。” 每每谈及自己的导师,陕西籍李咪同学总是充满敬佩和感激。
“共性化教育+个性化指导”的培养模式
科研重在创新,创新虽有别于创造,但也都需要一个综合集成、持续循序探索的过程。而王成新教授及其团队则是清楚的明白了这一点,坚定的眼神,诠释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执着。
通过这些年对研究生的培养,王成新教授及其团队导师发现大部分的研究生经过本科的学习和锻炼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持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但普遍存在发现问题能力不足、分析写作水平较差等具体问题。因此,团队按照本学科硕士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秉承“求实创新、刻苦勤奋”的治学原则,制定了“共性化教育+个性化指导”的培养模式。
在共性化教育方面,他制定了《王成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每一位入学研究生每月阅读量及每学年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培养要求等方面都做出明确安排,并参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
在个性化指导方面,团队导师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因材施教,指导他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对其培养目标、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学术实践、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此,在学生的个人特点塑造方面,王成新教授秉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培养宗旨,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特长和团队合作力。
“要注重专业知识和通识才能的平衡,客观剖析自己,反思和改正,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待环境来适应自己。”王成新教授谈到:“每个研究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可以说千差万别,作为导师要培养好他们,首先要开发每个研究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个人特色转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此,王成新教授及其带领的导师组结合各研究生个人知识背景、科研能力、学习任务等特点,尤其是每个人的特长与兴趣,制定团队具体工作计划,为学生们在科研规划、专业学习、实践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指导,引导他们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佳境。
脚踏实地,服务于地方发展
作为一支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城市发展研究”团队既立足于理论创新,也服务于地方发展,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去年,团队便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在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队队员实地考察了东峪南崖村、陶峪等北方传统古村落,一睹古村落的原始风貌,队员们在蜿蜒的古道上感受着洪范几千年的沧桑历史,回味无穷。同时实践队走访了村民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村民们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最后实践团队就该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全镇实施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积极反馈给镇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希望能够对厘清今后洪范池镇乡村振兴实施的侧重点有所帮助。
“关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村里空心化严重,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的劳动力不充足以及现代化办公的普及难问题是该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参与实践的李咪同学说,“通过这次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走向社会,拓宽视野,拉近与社会、与基层的距离,帮助我将与人文明交往等处事原则贯彻于生活之中,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团队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济南市工程规划院等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既提高了团队自身的学术水平,也提高了团队在外界的影响力。
作为地理人,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科研人,要知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城市发展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丰富多彩的团队文化,注重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不仅仅是做科研,更重要的是做人。团队成员深知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大道至简实干为先,锱铢累积的埋头苦干不是成功的捷径,确是实实在在的坦途。未来,他们将以坚如磐石的信仰,坚韧不拔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
行行重行行,不怕万里遥,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摄影:任静茹)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王成新
编辑:刘娟娟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