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导学团队】用才华浇灌理想之花——访成杰民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马叶 王惠 时间:2019-04-09 浏览量: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在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有一支以成杰民教授为领头人的“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研创新团队”,就是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奋浇灌土地,使平凡的土壤开出富饶之花。

undefined

严谨治学,精心育人

良好的学风是这支团队之所以卓越的坚实根基。

在“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研创新团队”这个大家庭中,成杰民老师扮演着严师的角色,对于科研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要求严格。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前沿的科研方向和动态,成老师要求定期召开组会,集思广益,跟踪科研进度。组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从中提取出当前的学术动态、前沿观点;组会的另一目的在于给成员创造交流的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老师在适当的时刻积极点醒,更有助于学生厘清科研思路。 

团队还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群,导师们会及时将近期校内外开展的学术活动在群里发布,鼓励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科研内容和科研需要选择性地参与到学术活动中。

团队在培养学生科研主动性时,也是独出“奇招”。

团队制定了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从事横向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等的学生都按实际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为团队管理工作服务、参与团队实验室建设、协助教师教学工作等,也给与相应的奖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为枯燥的科研进程增添了一丝乐趣。

与善人居,即与之化

团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风也影响着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鼓舞着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团队博士王林林,主要从事空间分析和GIS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团队里老师们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鼓舞着我,我时常用这句口诀警醒自己: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不过,只要找到乐趣,科研也会很容易。”王林林感慨地说道。

的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王林林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注重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将自己制定的每一个小目标都实现,对拖延症说No。虽然他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研,却不把科研当作是枯燥无味的累赘。他以科研为乐,累了,就看英文文献作为消遣,在科研中总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年来,王林林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一项、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一项、滨州市软科学项目一项、横向项目两项,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服务地方项目各两项;参与省部级、市厅级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一部、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学术专著一部,科研成果颇丰。

团队博士薛维娜,注重对知识的不断积累,也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她爱提问,爱钻研。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她一有问题就会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及时地补充对某一方面知识的不足,绝不会让学习的机会白白流走。如今,薛维娜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8篇,EI收录2篇,主编著作一部。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深海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对同学们来说成老师亦师亦友,既在科研探索方面严格把关,又在思想教育方面谆谆领航。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即使成老师平时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与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心。尤其在新生入校,选择科研方向、毕业去向时,注意了解同学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动态,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专题报告等形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分工。

研二的一位同学说:“从刚入学到现在,不管成老师多忙,都能定时召开组会,多与老师直接交流,能让我及时地了解科研实验方面的问题,少走弯路。老师还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以过来人的经验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就像朋友一样。”

当学生有任何想法和思路的时候,都可以去找成老师汇报,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团队中一位硕士同学说:“我们去找老师做汇报的时候,老师和我们一起熬夜通宵,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精益求精。有很多时候老师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挑灯夜战。曾经有一次,我晚上用QQ给老师传送文件,后来发现老师凌晨两点多接收了文件,心里既敬佩又担心。”

团队重视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力求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不仅在科研方面培养学生有所作为,还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成老师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文娱、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以期在科研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练就强健的体魄,团队的学生多次获得骄人的成绩。每个成员在不断的学习中日渐成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激发起各自的学术热情和信心,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还在文献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科研之路无疑是困难重重的;“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科研之路无疑又是孤独的。对待实验,不怕孤独;对待科研,排除万难;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研创新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建设成了一支富有朝气、不惧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向上、协作攻关的优秀团队。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以辛勤为种,辅以才华浇灌,才能开出理想之花。摄影:任静茹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编辑:刘娟娟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