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导学团队】探星海之辉,寻寰宇之极 ——访王传奎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傅潇潇 贺凯莉 王惠 时间:2019-04-10 浏览量:

“电子,是一,也是万,是刹那,亦是永恒。”奥妙的物理,总是那么诱人,吸引着“分子电子学与光子学团队”一路追随,这支团队以王传奎教授为主要领军人,荣获山东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该团队导师组成员包括教授一人,副教授六人和讲师三人。团队自成立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整个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4篇。一路走来,让我们看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巨大能量。


“传帮带”优良传统

“分子电子学与光子学团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分子电子学和分子光子学两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含有具体的不同研究方向,但他们的科研任务依然能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这是因为,在众多的研究方向中,每位导师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组织研究小团队,这些小团队分工明确,同时团队之间又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分子电子学与光子学团队”以其独特的团队建设方式来保障高效率的良性运作,这离不开每位导师对团队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协作。

提到相互沟通与协作,就不得不提到团队的“传帮带”优良传统了。所谓“传帮带”传统就是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指导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包括传授科研软件的使用经验,以及如何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还包括一些书写科研论文的技巧和细节。邱帅同学回忆到:“从最初阅读文献到学习软件使用,在自己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团队中总会有前辈给我提供帮助,同学们之间互相协助解决问题是一个常态,这是几年来让我感受最深的事了。”

此外,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团队时,实验室成员都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聚餐、唱歌,促进新成员的融合,拉近成员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整个团队团结向上的氛围。穆延琦同学说:“初到课题组的我,对一切都很茫然。师哥师姐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给我耐心地讲解我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才由此慢慢了解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无形中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加团结有力。

张雨辰同学说:“在融入这个大家庭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在老师和师哥师姐的帮助下,我逐渐体会到了科研的乐趣,不觉中已经把科研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当遇到困难时,老师总会为她指引前进的方向,团队中的“过来人”也会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在这个团队里,有经验的师哥师姐耐心为新成员解决难题,老师通过对每一个人遇到的困难进行探讨并给出解决办法,团队中科研氛围融洽,老师和学生团结互助,齐头并进,课题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成员团结一致、相互激励,成员间关系和谐融洽,实验室科研氛围浓厚,在这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实验室当做自己的家,都为大家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三年,团队获得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原子分子介质中强场超短激光动力学及X射线光谱学研究”与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有机微纳体系结构设计及电磁光特性研究”。一脉相承已经成为团队的亮点和特色,它帮助一代又一代人树立集体荣誉感,携手成就了团队今日的辉煌。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圣明的老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在学习和科研中,团队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构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层次化,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团队老师结合课题组的研究特色,给学生指导一个新方向,既能培养科研能力,也为课题组的向前发展做有益探索。

王传奎老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有其独到的方式。针对学生个人的特点,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一套培养计划并定期谈话,以便了解科研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确定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具体工作。

团队内的王子群同学在研一期间就展现出了极强的科研能力,但在选择是否硕博连读时犹豫不决。王老师考虑到他优良的科研素养,便鼓励他继续读博深造。“王老师对我说,‘只有在年轻时辛苦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子群同学回忆道。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最终采纳了老师的建议,选择硕博连读,并在老师的要求下阅读大量文献,勤于思考,两年内完成了三个科研课题。

范建忠同学对科研一直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为此,王老师帮他制定了最适合他的科研方向,提供文献,并悉心指导。范建忠最终发表SCI一作论文12篇,同时获得了多次省级和校级的荣誉与奖励。

老师的敦敦教诲,化作学生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在今天学生身上散发的光芒里,依然闪烁着老师当年点燃的火花。

循循善诱,积极探索

王传奎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同时还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几十年来在教育的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

邱帅同学说:“学生们的每篇论文的重要结果和结论,王老师都是字字斟酌,句句修改,即使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也会拖着劳累的身体给我们改文章。有一天晚上十点半,我正准备离开实验室,突然收到王老师的消息,询问我论文相关的事情。”导师都如此的努力,做学生的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呢。

王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督促学生多读文献、读新文献、读好文献,多次强调做科研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教导学生要定位于解决科学难题,进行较大创新性的工作,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老师不仅仅关心学生的科研,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张雨辰同学曾说:“当我们搬进新校区的时候,老师不止一次问我们有没有不适应,有没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还督促我们锻炼身体和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多年的光阴与沉淀,使这个团队中博士学历的导师比例达到百分之百,这使得他们更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引导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创新与进步。中青年的年龄结构使这个团队既有丰富的科研沉淀,又有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推进科研工作奋勇向前,形成了科研能力强、科研方向专注的专业团队。

“引进来”与“走出去”

走科研之路是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引进来”与“走出去”是科研道路上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

团队导师一直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报告的交流和讨论,同时鼓励成员加强和其他课题组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建议他们利用好发达的网络资源,因为在科研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如果一个人不太善于交流是很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困境,这对个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闭门造车,永远不会学到真本领。在导师的带领下,课题组和国内外的多个知名的课题组开展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通过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促进他们发展研究方法并做出了一系列优异的科研成果,提升了他们课题组的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走出去多交流,引进先进思想,为“分子电子学与光子学团队”的每位学子增添了绽放的机会。

“分子电子学与光子学”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团队,是一个奋发向上的团队。每一年都会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团队里,壮大团队的科研力量,优化团队的人才结构,形成了氛围和谐友善,科研态度严谨,充满蓬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的团队。

分子、电子与光子,既神秘又诱人,凝聚着团队对物理的爱。在科研道路上攀爬的过程中,有始有终,从不言弃,是他们获得不菲成就的最大秘诀。老成员的磨砺与经验,加上年轻成员的新鲜血液,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使山师这颗大树根深叶茂,生机蓬勃。(摄影:任静茹)



供稿审核人:崔翠翠   

编辑:梁佳敏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