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导学团队】体察人间百态,洗涤万千灵魂 ——访高峰强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史衍静、盛莲月、程晓婵、王彩霞 时间:2019-04-29 浏览量:

在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心理学的学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潜心致力于羞怯这一人格特质的研究,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幽默谦和的处世态度,吸引了大量优秀学子。他们——就是以高峰强教授作为主导师的“唯有读书高”导学团队。团队现有教3人,副教授1人,在读研究生30余人,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学术型、实践型团队。

严慈相济的好老师

一提到高峰强老师,团队内的学子们都难掩兴奋之情,他们对高老师感佩有加。课堂上,高老师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让学生们在欢乐的体验中轻松地获得知识;科研时,他一丝不苟,不允许学生存在任何懈怠与马虎,俨然又成为一名“严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言传身教,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精心点拨、热枕鼓舞,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高老师教学科研比较灵活,不会过多限制学生的发展方向,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想法切实可行,高老师都会及时肯定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团队中的一位学生说道。正因为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团队的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施展拳脚,同学们都说:兴趣加指导,成就了高门学子。

团队几十个人,每周必开一次大组会,交流专业知识,研读最新文献,了解当下心理学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如果有事耽搁,高老师也会找时间补上,绝不落下与团队老师同学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高老师很和蔼可亲,但在科研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2017级硕士赵锦哲说,“无论什么时间,即使在晚上,团队也常常会聚集在一起,就文献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交流,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但从不觉得累,反而很快乐。
  在团队成员的心里,高老师不仅是一位受人敬佩的老师,更像是一位和蔼又严厉的父亲,鞭策他们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不管是科研还是日常生活,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先向高老师请教,喜欢与高老师交流。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王一媚在高老师身上获益良多,她说道:我非常喜欢高老师讲话,对一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他总能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地娓娓道来,同时结合他的人生阅历,给我们生活的启迪,感谢高老师这两年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无私教导。

高老师很了解当下青年学子的思想脉动,也很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选择。跟他聊天更像是朋友一样,他能了解我们的想法,对学生的某些观点可以感同身受。”团队中一位学生说。高老师会带着学生们打篮球、羽毛球,组织学生们开展集体活动。高老师常说“科研很重要,但身体更重要,要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来思考问题。”

导师团队新模式+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团队不但重视学术创新和理论探索,还十分重视优秀青年学子的培养。团队通过导师强强联合的新模式来培养优秀研究生,通过集体力量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培养,不仅仅关注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磨砺与锤炼。

团队有专注于心理测量和青少年的生涯教育的王鹏老师,有潜心研究青少年人格与学校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辅导、文化心理学的陈英敏老师,还有作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心理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心理学专业期刊审稿人的韩磊老师,他们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共同体。团队人才结构合理,既包括科研创新型人才又包括应用实践型人才,在解决问题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方案,团结互助,在科研和实践中全面发展。

团队建立了以导师团队为领导力量、研究生为科学研究主体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综合性新型培养模式,不仅使导师团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也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硕士孙芮带领团队成员“进驻”《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沉默杀手”——攻击性羞怯的成因及其干预》这一荆棘遍地的战场。在备赛过程中,高老师在宏观上把控指挥,高屋建瓴,直击问题命门;韩老师在微观上关心爱护,为给学生树立信心,将文稿一丝不苟地进行修改,反反复复修改了十余次。而作为负责人的孙芮统筹整个团队,协调安排团队成员的各项工作,使团队各项任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孙芮能敏感觉察苗头性问题并及时安抚团队成员的负面情绪。师生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最终在第十五届“挑战杯”竞赛中,团队获得山东省特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的骄人战绩。提起这件事,孙芮满怀感激的说,“在高老师和韩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第十五届“挑战杯”,省赛和国赛时,高老师均到现场为我们加油打气,我很感动、感恩。”

我们所能呈现的只是团队战绩的九牛一毛,只高峰强老师所培养的研究生就在SCI、SSCI、E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B类刊物及《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C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团队的老师们,言传身教,对同学们悉心教导,挖掘学生最大的潜力,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师生一起并肩作战,铸就了“唯有读书高”导学团队。

“高门”的独门秘籍

成员都亲切地称自己是“高门”的人。“高门”团队的方向定位准确,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凝练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秘籍之一:“高门”的传帮带式发展。同门之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从理论学习到软件技术操作,形成了“师助生-高助低”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很好地将知识、经验传递下去,又能促使高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导师指导、团队协作,近三年毕业的学子中,已有1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两人获“学术十杰”荣誉称号。这一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团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氛围,让队员们始终保持有追求、有目标并且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斗志。

秘籍之二:“高门”营造的严谨、宽容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对一个团队来说至关重要。团队每周举行大组例会,成员就学术问题畅所欲言;每学期团队还会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科研讲座极大地拓展了师生的研究视野,让大家了解到相关领域多层次的发展前沿,师生在领略知名学者人格魅力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逐渐养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逻辑的思维模式,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夯实了自身的专业基础。

在高峰强教授的带领下,“唯有读书高”团队在学校心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既有“凤凰涅槃”般的科研毅力,也有“腾笼换鸟”般的创新勇气,矢志追求、努力拼搏,展现出新时代导学团队良好的精神风貌。(摄影:杨月颖、林慧



审核:崔翠翠   

编辑:刘娟娟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