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团队 CHARACTER

【导学团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访安利国教授导学团队

作者:单晓萍 时间:2019-04-24 浏览量:

仰望星空,无边的夜幕引发无限遐想,梦想在自由驰骋;脚踏实地,未知的路途等待着开拓者,实干是前行的动力。一切,需从仰望星空开始,由脚踏实地实现……

——前言

在充满青春活力与洋溢着学术气息的山师校园里,有这么一群勤勤恳恳耕耘梦想的人们,他们时而沉思,时而开怀,时而热烈,时而专注,他们就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动物免疫与活性物质团队。团队由两位博士生导师安利国教授、杨桂文教授领导,邢维贤、尹苗、张福淼、李华、刘腾腾、杨慧婷、单世娟、陈蕾、陈秋红、纪丽珍等教师组成,多年来一直从事鱼类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等方向的研究,先后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并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团队合影)

探索者说:人在旅途,需仰望星空

托尔斯泰说:“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听到上帝的声音。”这是先行者的姿态。

研究生的学习是创造知识、研究学问的阶段,不同于被灌输、接受知识的本科阶段,所以一开始,很多学生因为不能确定自己的目标而感到束手无策。“研究生的学习,应该要有一个清晰的焦点,而这个焦点值得你为之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杨桂文教授说道。因此,对于刚刚加入团队的研一同学来说,导师们都会先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先了解整个实验室在做什么,再看看相关论文,找寻你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师生讨论,找出其中研究的空白点,从而确认自己的课题。”纵使在这个过程中会焦躁、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但是目标一旦确认下来,就能够拥有搏击长空的勇气。

树立目标之后,眼界也该相应扩宽。“我们搞科研的,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与外界交流。”因此,团队每年都会派学生到对口的公司和医院实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如此,导师也会鼓励学生们多出去参加大型学术研讨会,与业界的“大咖们”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并在会议上作报告。尽管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对于个人的成长一定是极为助益的。

作为一个理科专业,在研究相关课题的同时,导师们还提倡同学们多看一些文史哲方面的书。“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过程,看一些文科方面的书可以提升你的气质和修养。”杨桂文老师说道,“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小的领域中,格局要放大,要有理想,既然选择读研,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三年,不辜负自己的初衷。”

勤勉者说:人在旅途,需脚踏实地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实干者的姿态。

清晨,残星寥落之时,实验室中就出现了忙碌的身影,学生和老师们都各自仔细地推敲实验的步骤、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今年读研究生二年级的刘荣荣已经进入到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一向严谨细致的她,正在为几个关键的数据做最后的检查。“来不来实验室,老师从来不会做硬性要求,每个人的实验进展都不同,所以我们完全是靠自律。”研一的黄一恒虽然平日里课很多,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来实验室。“对我来说,研究生的学习状态相比本科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不仅要上课还要做实验。”这位高高壮壮有些青涩的小伙子提到自己目前的状态时露出了难为情的笑容,“本科的时候没课就会跑出去玩或者呆在宿舍,现在没课就会来实验室,学习师哥师姐们是如何做的。”

微信图片_20181216205320

(王楠硕士、张颖硕士在做实验)

除了做实验之外,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研读文献中度过,尽管这个过程有时候会伴随着枯燥与乏味,但同学们始终相信,煎熬的过程便是提高的过程。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学习他们的方法、思路、实验技巧,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虽苦虽累,但却是快速提升自己的有效手段。研二的刘荣荣说:“研究前人的文献就是要从中一点一点摸索出能够启发自己的灵感,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延伸。”

微信图片_20181216205419

(实验用品)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着不可预知性的学科,所以团队倡导学生们“两条腿走路”,即正式实验和预备实验同时进行,以防一条路走不通陷入死胡同。“这样做的原因也是为了让学生心里有底,一条路可能有风险但是创新性很好,另一条创新性弱一点儿但是比较有把握,但前提是两个实验都具有创新性。”杨桂文老师说道,“功夫要做在前头。”尽管同时准备两个实验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负担”,但是因为有了前期的预备实验,在正式做实验之时,就不会再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了。

行远弥坚,我们携手并进

尽管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与荆棘,但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整个团队的氛围不再似实验数据那般冰冷。2016级研究生王楠来到这个团队已经3年了,她对此深有感触:“团队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当因遇到困难而沮丧难过之时,成员们的鼓励总能让我重新燃起希望。”

不仅如此,为了增强凝聚力,团队还时不时举办一些“团建活动”。“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租上一辆车,一起去附近爬爬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杨桂文老师笑着说,“适当的劳逸结合对科研是有益无害的。”

生活中大家互相关心,在学习中也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实验室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引进有实力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以“老教师为主导、青年教师为辅助”的独特的人才梯队。每个学生不仅有老教师指导,还有他们口中的“小老师”帮助他们一起研究课题。“小老师与我们年龄差距不大,就像我们的师哥师姐一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而不会有负担。”研二的孙杰在提到自己的小老师刘腾腾时说道。

微信图片_20181216205414

(杨慧婷老师在做实验)

同时,团队每周都会举行一次组会,在会上,同学们会向大家报告目前自己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同大家分享最近看过的文献。“听大家讲文献,等于多学了一篇文献,其中的思路、观点对自己的实验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研二的刘荣荣说道。而在一旁的导师们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针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导师们会做出详细的解答,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杨桂文教授与学生讨论问题)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成员们依旧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仰望天空的探索精神,又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姿态,“心远而立长志,久而弥坚;达人厚重知命,负重行远。”那些心怀远方、不拘形迹的人们,不仅要有富饶的精神沃土,还要有踏实的物质源泉。不因现实的沉沦泥淖而消磨对生活的热爱,也不因梦想的高远而虚浮轻佻,就让人们携手并进,既赏风月,又临风尘。(摄影: 杨凡、孙晓清)


 

审核:崔翠翠   

编辑:刘娟娟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