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的意思是“以文立心”,鼓励师生弘德崇文、献身新时代文化建设;又谐音“温馨”,以彰显导学团队崇德、和谐、富有书香气质的学术氛围,团队由孙书文、杨存昌、刘蓓、李辉、和磊5位导师及7名博士生成员组成。该团队导师1人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撰写12篇高质量学术论著,博士成员共发表8篇重要论文。孙书文教授与赵红芳同学合撰的论文于2021年8月获得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艺理论和评论类一等奖。
主导师介绍
孙书文,1974年生于山东兖州。1996年于青岛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专著、任副主编著作10部,在《文学评论》《文史哲》《文艺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1项。获中国文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孙书文教授)
薪火相传,协力共进
根植于良好的传统,团队现在已经形成了合理的与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孙书文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艺学,为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论、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刘蓓教授为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的首届博士,曾先后访学德国和美国,主要从事西方生态批评。李辉教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曾在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两年,主要从事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和磊教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英国文化批评研究。学术研究,教学相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心”团队导师之间协同研讨,修身治学,形成了积极向上而又温厚润藉、各具特色而又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以70后为骨干,该团队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
登高望远,太上立德
在人才培养中,“文心”注重引导学生建设知识结构、选择科研目标。孙书文教授反复给学生讲本专业要有六本书(《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文论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西方文论史》)的积累,引导学生储备丰富的学术食粮。比如说,博士生夏冬西方文论领域的积累较好,但中国文论方面的涉猎较少,孙书文教授引导他要有意识地阅读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刘蓓教授则要求博士生坚持具备问题意识,在学术思考后,首先建立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要保持大胆假设谨慎求证的学习方法。团队还要求,学生要自觉抵制学术作假等各类学术不端行为,致力于真正有水平、有内容、有思想的学术。
团队将学问研习与道德涵养紧密结合起来。李衍柱教授把“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作为学术箴言,年近九旬仍笔耕不辍。全国模范教师杨守森教授强调“要做厚道之人”,常常在学术见面会上督促学生们严谨治学。刘蓓教授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育德和师生凝聚力的建设,坚持以文化人。孙书文教授主张,做学问即是修行,最重要者是人格的锤炼,时常教导学生“不要耍小聪明”,“要做老实人”。和磊教授强调“人立品为先”,时常利用家住校园内的便利条件,在散步时以轻松的方式为博士生们解答疑惑。在美国访学时,李辉教授时常利用微信和QQ等通讯工具,询问博士们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尊重个性,倡导对话
朱熹有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文心”团队重视分析每位博士生的特点,结合其个性、积累、志趣,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张牧月同学本科专业是历史,硕士阶段重点研究海登怀特对文学与历史关系的研究。在其进入博士阶段后,孙书文教授有意识地引导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文论-历史的研究,在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更丰厚的积累。
另外,“文心”团队还不定期举行激荡学术火花的“学术对话”,曾经积极邀请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来分享治学心得,讲述学术界前沿问题,传播学术领域的新知识与新视角,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和思路。同时多次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团队的教授和博士生们积极筹备,进行大会发言,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
编辑:马小凡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