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

浅议科研项目实践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吉首大学 吴晓 时间:2023-06-09 浏览量:

摘要:作为学术研究实践载体和媒介的科研项目,蕴含着研究者特定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表征着研究者在某一时段某一学术领域的视野、旨趣、方法和学术创新追求。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或指导其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在培养研究生学术动态把握、学术史评价、研究框架设计、研究内容厘定以及学术表达等学术创新基础能力方面具有直接示范引导意义,在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批判意识、自我反思意识等学术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塑造意义,同时,对培养学术创新合作能力、构建师生协作学术共同体也具有平台支撑意义。

关键词:科研项目;研究生;学术能力

作者简介:吴晓(1977-),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

研究者通过阅读大量理论文献或者开展社会调研,形成特定学术问题,以问题为基础形成科研课题项目,进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深入系统的阅读、调查、思考和研究,解决项目设置的相关提问,完成项目设置的研究内容,从而产生学术论文、专著或调研报告等不同形式的学术成果,这几乎成了当前大多数研究者学术生产的普遍路数。某种意义上,是否能够形成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成了考量研究者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综合水平的观测指标。同样如此,科研项目实践参与有效度也往往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指导研究生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这越来越成了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式。有研究者发现,在其所调查的424名研究生中,有93.00%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认为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对自身学术创新能力提高程度很大或比较大[1]。也有研究指出,参与科研项目对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研究方法掌握运用、学术基本规范和开阔学术视野方面有明显效果[2]。当前,在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理解科研项目的特殊意义、有效发挥科研项目在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效用,依然值得不断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术创新基础能力

作为科学研究主要载体的科研项目,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是研究者问题意识不断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也是研究者围绕特定问题持续开展学术思考的过程。某种意义上,科研项目是学术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是学术思考不断持续迈向新的认知层次的起点。科研项目对于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成长历程而言,往往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和标志意义。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往往孕育着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往往也就越能有效成为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基础能力的平台和载体。

以当前学术界认可度最高、影响度最广、水平最高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每年的申报公告,都对项目申报质量做了原则性要求,要求申报者(研究者)立足时代发展的现实,立足学科建设前沿、学术话语创新,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和学术创新意识,追求产生国家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特别要求申报者(研究者)对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发展状态做出确切把握,能够提出有原创性、开拓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并具有较高学术思想价值的项目设想。在该类项目申报的申请书中,要求申报者(研究者)在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基础和参考文献等七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和精心设计。可以说,从项目定位到项目选题,从项目竞争力塑造到项目具体论证,每一环节都是对申报者(研究者)学术创新综合水平的考量和挑战。

就研究生学术创新基础能力培养而言,学术动态把握、学术史评价、研究框架设计、研究内容厘定以及学术表达等基础能力,都能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具体呈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术前沿动态把握和学术史评价能力。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敏感把握,并能做出符合学术规范的评判与评价,这是从事学术研究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研究生最必需的学术创新基础能力。正如学者所云:“我们始终保持对学术前沿信息、动态、走向、趋势与路向的敏感,把握学术的趋向,从而保障在进行学术研究的选题与文献参考资料的选择时能够至少不落伍,同时也能够避免重复研究的浪费。”[3]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培养起掌握学术动态的能力,在历史深度的基础上能够对最新的学术动态做出理解和把握,能够用简洁有力的方式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出学术史梳理,进而以此彰显项目研究的独特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二是培养研究框架设计能力。有研究指出,当前研究生科研能力缺陷方面,“在文献评述、提出研究问题、撰写研究设想等论文开题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活动方面缺乏能力”[4]。这里所言的具体活动,实质就是研究框架设计能力。这是研究者从产生问题到形成设想再到具体项目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最核心、最关键的学术创新基础能力,也是最需要加大力度加以培养的方面。因此,采取科研项目实践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研究生对研究对象把握的描述能力,对项目研究中的概念、理论命题的架构运用能力,对项目研究目标指向的设想能力,还包括研究思路、方法运用以及研究计划的设计能力。

三是培养规范的学术表达能力。学术表达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学术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素质。从形式上而言,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从交流形式而言,分为聆听能力和言说能力。无论何种形式,其内核在于,通过科研项目实践,要培养起研究生能够用逻辑恰当、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概念准确、文字精准、语段顺畅的方式对研究心得或研究成果加以呈现,能够善于聆听对方的话语表达,能快速准确理解对方的表达意义,能够用有力、得体、有效的话语方式进行学术交往、交流。

二、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术创新思维能力

科研项目实践,其宗旨是探明未知、澄明遮蔽、阐明真理。通过科研项目实践作为培养途径,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具有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学术勇气,培养甘于寂寞、乐于创新、吃苦耐劳、遵守规范的学术品格,“深度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研究生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元素,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学段学生的关键指标”[5]。要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批判意识,具备自觉的学术创新思维和理论创新追求。

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维度,任何学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点都在于对理论或现实的问题感受和问题把握。“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6]。科研项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项目,在于其有着鲜明的问题指向,有着集中的问题导向。可以说,若没有问题意识,则没有科研项目。正是因为有问题意识,所以才成为科研项目。正是如此,就要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引导或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材料搜集整理、文献搜集整理,参与研究过程的讨论、调查或成果写作。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引导研究生揣摩项目的问题来源,体会项目的问题凝练方式,理解项目的问题解决思路,以此培养其自身对于学术问题的敏感力、把握力,逐渐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对于研究生而言,具有问题意识是重要起点,而具有相对深度的理论意识是重要支点。理论意识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学术创新思维能力,是研究生对研究对象在认识层面由经验上升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零星模糊上升到逻辑思辨的重要能力支撑。往往认为,理论意识与理论思维紧密相关,理论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在相关的研究中活用理论,通过理论思维把理论的客体力量化作研究生的主体力量,运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思考、解释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7]。因此,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就是指导研究生运用相关理论去思考和解释相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引导研究生进入项目研究的理论体系中,对项目所属学术领域的概念内涵、命题、方法运用、逻辑结构等具体的理论知识有所体认,对项目所涉及学术领域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有所感知,对项目所用学科理论蕴含的价值取向有所判别,以此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兴趣,逐渐产生理论共鸣,进而逐渐培养其自身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理论意识。

在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能力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即理论批判意识。每一种学术主张或理论流派,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基础、概念体系、阐释方式、话语思维模式,这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批判意识方能对此有效理解的。所谓理论批判意识是指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理论主张的脉络轨迹和内在的逻辑思路,能够清晰地辨别出不同理论的言说边界和话语特质,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不同理论主张各自所具的话语张力和局限。某种意义上,每一个科研项目的设计,都是对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展开的聚焦式的理论想象,是在对大量既有研究成果做出全面客观学术史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的理论架构,是围绕特定研究目标做出的有限性的理论设想。所以,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就是要培养其对理论保持清醒,不盲目崇拜,不模糊认知,不全盘皆收,而是能感受到、辨别出、判断清不同理论或方法各自的独特性。

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科研项目实践的方式,能够培养研究生自觉的学术创新意识和相关能力。应该说,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培养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培养方式,有力地彰显出理论的解释力和解决力的魅力,对研究生的理论运用和理论把握能起到示范作用,更能激发起研究生潜在的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出研究生积极迈向理论实践的自觉行动力,培养起能相对独立从事学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能力。

三、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术创新合作能力

通过学术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弥补各自不足,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攻关难题,提高创新效果,这几乎成为当代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成为当代学术研究者必备的素养,也是当代研究生重要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学术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当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点。

置于学术创新层面而言,研究生的学术合作能力主要呈现为四个方面:师生合作能力、学术策划组织能力、学术沟通协调能力、学术协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培养,科研项目实践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首先,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其学术创新合作能力的首要表现在于能够树立良好的师生合作意识。在建构良好师生学术合作格局中,对于导师而言,科研项目是一个孵化器,是一个教学平台,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于研究生而言,科研项目是一个示范品,是一个学习场景,是一个学习范本。在这种意义上,科研项目成了导师和研究生的链接器,科研项目实践成了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载体。导师通过引导研究生围绕科研项目进行文献搜集、田野调查、资料整理,指导研究生围绕科研项目进行学术思考、学术表达、成果发表,研究生在导师的引导下,体会科研项目的内在逻辑、学术价值,习得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并得到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师生间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相长的共赢效果。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一样,“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学生了解了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术思想和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及工作习惯;老师则了解了学生的研究素养、研究潜能和学习态度及写作能力,师生增进了了解,为进一步针对性培养提供依据”[8]。

其次,在科研项目实践活动中,研究生的学术策划组织能力也是能够得到有效培养的。科研项目的选题、内容安排、方法运用、目标拟定等内容,都是经过研究者精心设计的,都是学术策划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一份成功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就是一份精美的学术策划书,直接反映了研究者的学术敏感力、独特的策划力和良好的组织力。因此,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应引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让他们直接感受科研项目的文本组织、言语表达、思路设计、创新点探索等具体方面,并深入到项目研究的内核,感受到和领悟到科研项目独具匠心的学术策划特质。

再次,在科研项目实践中,研究生学术沟通协调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相对综合的系统,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做出恰当把握,需要对研究资料做出系统梳理,需要对科研平台等资源进行调度,需要对具体实施手段和方式做出安排,需要在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研究生中安排合理的任务,等等。这些环节要素,都是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需要沟通协调的。引导研究生参与其中,就能让研究生直接感受到导师在处理不同主体、不同主题、不同内容方面的协调方法,从而逐渐培养起自身的学术沟通协调能力。

最后,研究生在科研项目实践中能够培养出一定的学术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可以突破既有学科壁垒,实现不同学科对话,促进学科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要素的良序互动与交流,以便型构出各个共生单元相互耦合的创新网络,进而提升共生治理绩效”[9]。科研项目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设计,往往在聚焦问题的前提下,汇聚不同学科理论、视野与方法。对于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就是让其从中领悟到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综合运用的技巧,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学科对话能力,增强知识聚集整合和传播运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辉,吴晓兵,李明磊.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113-117.

[2]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49-53.

[3]肖川.何谓“学术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7):1.

[4]巩亮,张万红,程会强,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与评估 [J].江苏高教,2015(4):84-88.

[5]赵蒙成.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8(2):50-55.

[6]赵奎英.人文领域研究生如何进行学术创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45-49.

[7]肖庆华.论文科研究生的理论意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4):16-19.

[8]尚志红.论普通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20(5):179-181.

[9]蒋开东,詹国彬.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20(4):123-130.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