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14点,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社科大讲坛之第一一七七期讲座“翻译文学:中外文学研究新话语”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成功开展。本次论坛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编审张曼教授担任主讲,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王卓院长对张曼教授做了简要介绍,随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邀请张教授进行讲座。
首先,张曼教授介绍了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张教授谈到对翻译文学归属的大讨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49年之前,第二次是1980年代,第三次是1990年代至今。随后,张曼教授向我们梳理了1949年到1980年代的文学史没有列入翻译文学的著作,1980年代论及翻译文学的部分论文以及1990年代及之后的文学史列入翻译文学的著作。经过详细地梳理,张教授总结出了四种翻译文学归属说:外国文学说、中国文学一部分说、双重国籍说、三角关系说、三者并立说。
然后,张曼教授阐述了翻译文学的翻译性与中外文学关系新话语这一话题并指出文学的多种影响,如模仿、契合、双向影响、直接影响等等。张教授谈到影响是中外文学关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媒介,而影响的媒介则是译本。谈及翻译性,张教授认为翻译性是中外文学关系因影响、接受与传播等得以达成,在此过程中译者对译本的改写行为。
翻译性是译入国文学系统意义上的,是译入语思想、思维和观念意义上的,而不只是信息传递意义上。
之后,张曼教授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思考与反思。张教授谈到中国文学走出去是社会学话语,中外文学关系是对话话语。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建构原语文化的话语而中外文学关系是如何在两种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话语。在如何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方面,张教授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其“学术话语”建设。在让“学术话语”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学理意义,已显得更有说服力与解释力。二是在单元层次的基础之上,从体系层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话语建设和传播。三是强调文化的共通性,降低意识形态色彩。这一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重点。
在讲座的最后,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并提出,张曼教授的讲座为各位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带来了新的思想碰撞,开拓了大家对文学研究的思路。
讲座结束后,张曼教授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对张曼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摄影:单龙海)
供稿审核人:张京国
编辑:王艳晴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