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学术讲座】郭印教授:唐诗英译中主观性动词的认知识解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李龙凤 时间:2021-06-24 浏览量:

6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举办的雅悦•跨学科文化沙龙——唐诗英译中主观性动词的认知识解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特邀青岛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三级教授郭印教授担任主讲,由外国语学院葛云峰教授担任主持,田海龙教授出席本次文化沙龙,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葛教授对郭印教授做了简要介绍,随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邀请郭教授开始讲座。

郭教授首先对《登楼》一诗中的八个动词进行探讨,即“近”“伤”“登临”“来”“变”“改”“侵”“吟”八词。进而指出主观性动词往往具备多重意义潜能。诗歌的意境观要求,诗(特别是山水诗)如同山水画,有时“像”比。“是”更重要,这也构成了诗人对该类动词有所偏爱的主要动因。我们可以基于主观性这一概念,将以上概念统为一类,进而基于主观性这一轴线考察翻译策略。


其次,郭教授又详细介绍了核式解读、线性解读及其两种解读的相互压制。同时,从致使交替、动结交替、领属交替、非同义交替等不同的交替方式来阐述句式分布连续体、动词主观性强度连续体、主观性的跨语言连续体分布三种连续体。接着,郭教授讲解了唐诗中主观性动词的翻译策略,即致使交替、动结交替、领属交替、非致使交替、非同义交替、临时交替、分裂致使交替等方法。

最后,郭教授提出:第一,在典型作格句的英译中,如作格动词用作主句谓词,且该词有对应语义的英语作格动词,则首选作格动词;如表现为从句谓词,且该词有对应语义的英语作格动词,则宜选用动词的分词用法,构成独立主格结构。如没有对应语义的英语作格动词,可考虑选用同样三义一体的动结式翻译。对于形符义不符的作格交替句,以语义为准。如行文需要无法满足译文的三义一体,则要重点考虑结果义。第二,唐诗的翻译难点体现在动词交替强度的动态变化方面。首先,在动词构式的动态压制句中,要考虑句子的多重可能,这是唐诗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其次,在分裂致使交替句中,需要考察语境对动词义的约束性。

讲座最后,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葛教授指出,郭教授从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唐诗宋词中真正的美是什么以及如何抓住诗歌翻译的精髓,并呼吁在座的同学们要多读英译版唐诗宋词和诗歌,抓住翻译的精髓及奥妙。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审核人:张京国    

编辑:陈佳惠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