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秦峰教授来我校作主题为“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rought tolerance and gene cloning in maize seeding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报告厅举行,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宝山主持,相关领域老师及各年级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上,秦峰教授首先介绍了在全球范围内,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严重时会造成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克隆玉米抗旱基因、改良玉米抗旱性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利用来自全球的386份玉米自然变异材料和52万个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SNP标记,进行了全基因的关联分析。实验发现,最显著与玉米苗期抗旱性的位点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的ZmVPP1基因中,该基因编码一个定位于液泡膜上的质子泵-焦磷酸水解酶。通过对大量玉米自交系ZmVPP1序列的精细分析发现,在抗旱性强的材料中,ZmVPP1的启动子中含有3个干旱应答的MYB顺式作用元件,提高了ZmVPP1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在田间干旱缺水条件下,ZmVPP1过表达植株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其产量受干旱影响较小,说明该基因是玉米中重要的抗旱基因。报告最后,秦峰教授与师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
此次报告,使全体师生对玉米苗期耐旱自然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秦峰,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4年,美国杜邦公司向全球10位青年学者颁发了2014年度青年教授奖,是本年度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大陆学者;2016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和PLoS Geneti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编辑:陈佳惠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