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及工程应用国际前沿”论坛

作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露潼 孟威 时间:2018-06-17 浏览量:


2018年6月15日上午,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及工程应用国际前沿”论坛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楼506会议室举行。论坛由李俊青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邀请了4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科学研究方向作了4场高水平学术报告,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及工程应用领域前瞻性科学问题展开。

首先,文国兴教授做了题为“非线性严格反馈系统的优化backstepping跟踪控制”的报告,介绍了非线性严格反馈系统与优化backstepping的新技术,详细讲解了基于神经网络的actor-critic结构的强化学习策略,并通过仿真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接下来,张乐教授做了题为“Deep Learning meets ensemble learning: A case study for Crowd Counting”的报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深度学习与集成学习的方法,提出了名为D-ConvNet的新学习策略,D-ConvNet使用单个ConvNet生成多个计数结果,无需额外的学习参数。张教授通过实验展示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紧接着,罗月梅教授做了题为“细胞级高分辨率的内窥式光学相干层析扫描”的报告,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名为“光学相干层析扫描(OCT)”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OCT在探测人体组织的早期病变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吸引力,可很大程度上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罗教授介绍了当前的主要研究:一种更高分辨率的OCT,即微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引发了会场热烈的讨论。

最后,陈正华教授做了题为“智能建筑中基于环境传感器的室内人数估计”的报告,陈教授在目前大数据应用的工程背景下,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基于多元度逻辑回归的非均匀隐马尔科夫模型与卷积深度双向长短记忆模型,该模型可自动提取有用特征。

本次论坛共半天时间,集中安排了四场报告,每场报告都很精彩,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和学生的热烈交流讨论。在场师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问题,与报告专家现场互动。针对与会师生的问题,报告专家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论坛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会后,与会专家学者与在场师生亲密合影。

文国兴,博士,于2014年11月获得澳门大学博士学位,师从IEEE Fellow、 IEEE Trans on SMC Systems 主编 C. L. Philip Chen教授。2015年9月-2016年9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现任职滨州学院。研究兴趣包括:自适应控制、优化控制、多智能体一致控制、多智能体编队控制、随机系统控制、水面船舶控制、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系统。参与澳门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项目多项,现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近年来,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ndustrials electronics, Fuzzy system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中科院1区论文6篇。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工作。

张乐,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高等研究室研究员。张博士2011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于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6年加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高等研究室。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近年来,张博士参加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研究项目多项,项目总金额合计超过1000 万人民币。张博士已累计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 16 篇, 包括IEEE Trans on Cybernetics,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中科院一区论文及CCFA类会议8篇, Google Scholar 引用 近500次, H 因子 12。 近五年,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 13 篇。

罗月梅,女,分别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和学士学位,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新一代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即微光学相干层析(micro-OCT),以及其关于皮肤,肠胃道和心血管成像上的应用。参与完成新加坡国家基金及教育部基金多项。近年来,在医学成像和医学图像相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和国际会议报告9次。IEEE会员并担任IEEE光子学会新加坡分会学生委员会秘书。

陈正华,男,博士,新加坡A*STAR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7年-2018年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智能建筑中的数据分析:人类数量建模,估计和预测;室内定位;行为识别等。陈博士参与完成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的建筑内部节能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其中包括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ndustrial Information 和Energy and Buildings等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中科院二区Top论文3篇,Google scholar单篇最高引用139次;获2017年度国家自费留学生奖。

审稿人:石晓雪    

编辑:陈佳惠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