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修身学术论坛 ACADEMIC

【治学·修身】历社学院举办研究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

作者:王静 时间:2017-04-06 浏览量:

3月30日,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历社学院研究生会、历社学院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承办的研究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在长清湖校区史学楼328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张世慧,作了题为“近代中国商业制度研究”的精彩报告。历社学院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张老师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讲解。首先,张老师对本次讲座课题进行解读,延伸出中国近代与近代中国、商业与商业制度、路径与范式这三组看似相同但语义实质不同的名词词组。在详细叙述各个名词的含义过程中,张老师特别指出诺斯对“制度”一词的解释。他强调本次讲座中“制度”一词的含义与诺斯定义的含义是一致的,它不仅包括如规章、命令等所谓的“正式”制度,也包括习惯、习俗等“非正式”制度。通过张老师的解题,同学们对本次讲座的主旨内容和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紧接着,张老师以解释学术研究路径和范式内涵为契机,进入本次讲座的第二个环节,即近代中国商业制度史的主要路径的概述。张老师以学术史为线索,把近代中国商业制度史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即现代化视角中的商业政策史研究、移植与继受视角中商事立法史研究、法律多元视角中的商事习惯法研究、商业实践透视下商业制度史研究、商人组织与商业制度互动的探讨和“自下而上”视角下商业制度史。在每一部分的叙述中,张老师遵从先解释个别“冷名词”定义、再讲解在特定研究范式框架内近代中国商业制度研究的具体视角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研究模式进行简单评价的叙述过程。除此之外,张老师还对每种特定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进行了讲述和推荐。(以“移植与继受视角中商事立法史研究”为例,张老师首先解释移植和继受的具体含义,随后讲这种研究范式主要研究商业制度法律史,最后强调它存在类似“倒放电影”,即以现在价值观或思想去看当时的商业法律的缺陷。)在第二部分的整体讲述过程中,张老师还穿插解读了当下热门的“于欢辱母刺杀案”事件。他指出有些网民主张从以前、甚至是中国古代判案的标准中寻找判刑依据的逻辑思维是完全错误的。他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背景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不能以过去看现在:也不能以现在看过去,我们要做的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下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最后,张老师向同学们解读了目前关于近代中国商业制度研究现状的思考。他指出,由于研究时段的划分与选择不一,导致研究时段缺乏时间连续性。同时,学界对近代中国商业制度的研究缺乏对主体——商人的深入探讨。他强调,无论哪个领域的制度史研究,都应该朝着邓小南教授所提倡的“动态的、活的制度史研究”前进。 在讲座临近尾声之时,张老师特别告诫同学们要“放眼读书”,要读经典之作,要打破自己所学方向的框架,尽可能涉猎更多的知识: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理解专业人士的研究理论、路径及方法。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增长了同学们对近代中国商业制度研究学术史的了解,还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逻辑思维,使同学们认识到探究学术研究范式及路径的重要性,这为同学们今后的读书学习、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都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