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7点,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美术学院承办的山东师范大学“治学·修身”学术论坛之美术学院专场“从艺术家的身份演变看西方美术的发展”,在千佛山校区田家炳教学楼4629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校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刘佳帅博士担任主讲人,美术学院刘宁教授主持本次论坛。美术学院美术理论教研室主任刘宁教授、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葛晓霞出席了本次讲座,美术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首先,刘宁教授介绍了刘佳帅博士的主要经历,刘佳帅在“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上海)、“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作品展暨美术教育论坛”(济南)、“微时代:艺术、生活与美学”(北京)等学术会议上做论文宣讲,并多次在《文艺评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前承担山东省文联项目《山东美术:历史与形象》的研究工作。在本次报告中,刘佳帅以“美术史有什么”开篇,讲述西方美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美术史发展分为“写实——非写实——观念艺术”三个阶段,通过绘画中的人物头像、人物身体的演变对比,能够清晰的发现梵高是西方美术史节点上的一个人物,是从写实到非写实的过度。接下来,从艺术家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演变的原因。艺术家的身份有两种:从事图像制作的工匠、从事审美创造的人文学者。并以米开朗基罗为例,揭示艺术家身份的变化也是美术史演进的进程。并指出美术史经常选取特例来作为证据,其实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仍普遍认为画家是工匠,其地位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他指出,美术学院的建立成为画家身份转变的重要标志。美术学院成为培养人文学者的一种体制,使艺术家的工匠身份真正转变成人文学者,艺术作品更具有人文内涵。艺术家的“天才”品质,成为另一重要因素,“天才”艺术家被认为是上帝赋予的,有独一无二性。刘佳帅强调,艺术家现代形象的形成归于:人文素养的具备、美术学院的建立、天才使命的意识。有人说:“人是悬挂在由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种意义之网排斥掉了传统的工匠,使艺术家的身份凸显出来。最后他指明,从艺术家角度考察美术文化,对美术鉴赏与创作的意义:观念层面,摆正历史观,认清美术的社会位置;实践层面,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提升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刘佳帅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同学们积极的答疑解惑,让人受益匪浅。
会议尾声,刘宁教授对刘佳帅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她指出,刘佳帅博士的讲解极具感染力,围绕艺术家的变化分析美术史的变迁,层层深入。并指出刘佳帅博士的学习态度和求真的品质值得学习。
通过此次报告会,有利于提升我院研究生的学术素养,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美术史,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和学术创新。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