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在长清湖校区B区342教室举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副教授孙嵩霞就俄罗斯民族性格,为到场研究生作了精彩报告。
孙嵩霞分别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救世主义、坚韧不拔和崇尚武力五个方面总结了俄罗斯典型的民族性格特点。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由内而外的体现在婚礼仪式上,新人祭拜战斗英雄,象征民族长明火不熄。这种爱国主义包含了爱国家、爱民族、爱沙皇。孙嵩霞认为,东正教的集合精神和“村社”集体生产方式相结合,使集体主义成为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民族的“村社”作为公元11世纪以来在俄罗斯农村开始存在的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农民共耕社,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才退出俄罗斯的历史舞台。这种小共同体纽带强调集体主义、平均主义,轻视自由个性,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义主要体现在其“弥赛亚意识”上。莫斯科被称为是“第三罗马”,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长菲洛费给莫斯科大公瓦西里的信中明确这样表述。孙嵩霞强调,与其“战斗民族”称号相对应的两大民族特点是俄罗斯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崇尚武力。接下来,孙嵩霞结合批判性思维,总结了几点对俄罗斯民族性格评价。俄罗斯民族具有极端矛盾性,宗教性和普适性。
通过本场讲座,孙嵩霞提醒研究生要从正负两方面辩证地看待俄罗斯民族特点,从中国的中庸之道出发与俄罗斯的极端矛盾性作对比,激发了同学们对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兴趣。
孙嵩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俄语言文化对比,主要承担俄语专业本科俄语视听说、高级俄语与研究生俄语语言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任教以来,发表专著一部,译著和参编教材4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参加国家和省厅级、校级科研项目6项。
撰稿:李珊珊 审核:董欣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