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修身学术论坛 ACADEMIC

马克思主义学部举办第1080期“治学·修身”学术论坛:当代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与转向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部 潘磊 时间:2023-03-29 浏览量:

3月24日下午,由研究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部共同主办的“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于长清湖校区正德楼430会议室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部陈晓作了题为“当代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与转向”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部100余名研究生参与此次论坛。

陈晓通过分析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全球正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转向:由关注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转向关注经济平等,从单一的经济平等转向多元价值平等,即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转变。

首先,陈晓梳理了早期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早期全球正义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永久和平,霍布斯被认为是提出全球正义问题的第一人。霍布斯认为国与国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民的财产安全,因此他并不认为处于战争状态的国际关系是一种不正义的表现。康德虽然认同霍布斯关于国家之间处于战争状态的观点,但与霍布斯不同的是,康德认为由非法权状态导致的国与国之间敌对战争是一种不正义的体现。为此,康德将其全球正义理论的目标定位在如何消除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并提出通过组建共和国联盟达到永久和平的目标。罗尔斯的全球正义理论受康德影响,认为主权国家的对外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现象,解决途径是组建万民社会。此外,罗尔斯还引申出经济不平等的全球正义新问题,这一新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全球正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第一次转向。

随后,陈晓阐述了全球正义理论发生第一次转向的原因。他指出大规模毁灭性战争的可能性下降以及全球分工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愈演愈烈,因此全球贫富差距问题逐渐代替了永久和平问题成为全球正义理论密切关注的问题。陈晓老师还系统介绍了辛格、贝兹、博格和米勒四位学者在解决全球经济不平等问题中所持的观点。辛格认为,全球正义意味着富裕的人口在道德的要求下通过物质捐赠帮助贫困人口,其实质就是缩小两者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实现经济平等。贝兹关注全球资源平等的分配,认为自然资源的不平等是一种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再分配。博格认为全球不正义的经济秩序是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米勒则反对全球平等主义,更加关注人权平等,认为富裕国家对于未达到底限要求的贫困国家应具有一种“补救的责任”。

最后,陈晓指出由于美欧政治权力的衰落、全球经济衰退、多元文化冲突等新全球性结构性问题的出现,使各国不能狭隘地局限于本国利益,而应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服务于人类整体命运发展,由此全球正义理论出现第二次转向。陈晓认为当代全球正义理论正从一种对国际政治制度理想范式的研究转变为对全球分配正义问题的研究,从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论转变为更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的哲学理论,从单一经济平等向多元价值转换,这也是全球正义理论向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转变。

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同学们对全球正义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同学们深入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全球正义中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在马克思主义学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供稿审核人:李志亮    

编辑:马小凡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