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榜样 CHARACTER

【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院1980级校友刘维民教授专访

作者:木子 时间:2015-10-27 浏览量:

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 造福人类——山东师大校友刘维民专访

       适逢我校65周年校庆,现今在中科院兰州物化所任职的刘维民教授从遥远的甘肃发来自己对母校的问候。
       刘维民表示大学时代是青年成长和思维迅速成熟的关键时期,自己今天在专业知识、实验的技能、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三个方面的成长和成熟,母校和老师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1985年,刘维民跟着当时自己的分析化学老师孙倩林做化学电极的实验,这篇文章后来在山东省科学院院刊发表,“那是我第一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还给了50元的稿费,那个年代,我的研究生助学金才75块钱”,刘维民回忆起这段故事的时候,语气明显变得轻松愉快,笑得像个孩子。“本科教育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我考研的专业选择也是受了老师的很大影响,因为学得好,考研比较有优势,这也奠定了我以后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毕业很多年,但是,刘维民仍心系母校,多次回学校探望,和母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给师弟师妹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刘维民最近的一次回母校是在2014年本科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刘维民向学弟学妹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经验。每次回母校,他都感觉中国的高校近几年发展得太快了,山师长清湖校区的图书馆建得很漂亮,千佛山校区也比以前更加有韵味了,“我还是希望山师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能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青年才俊能到山师来教学或者来做科研。”
       人才是决定一个学校能否走在前列的软实力,也是学校发展的血液。对于现在大学生大部分比较急功近利、考证热的现象,刘维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考证对他自己考研究生或者工作有帮助的话,那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如果这些对你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的话,那你花费时间去做这件事就没有意义,还是取决于是否需要,不要盲目从众。”刘维民认为学生生涯要勤奋、努力、认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太多,专心于学业就可以了。
       “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造福人类”这三个词虽然简短,但是概括了刘维民院士这么多年一直以来的信仰,也是他不断努力突破自己、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他对山东师范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的深情寄语。
       刘维民,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2000年后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润滑材料及摩擦化学等研究工作。期间曾于1993-199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2000年起担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2005年担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及主持工作副所长;2005-2012年担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11年起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国微纳米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Tribology International主编,《摩擦学学报》常务副主编,J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 Advanc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编委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访问教授。
       与团队成员合作,在相关研究领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一和第五获奖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4项为第一获奖人)。取得授权(含合作)中国发明(含国防保密)专利60多件,美国专利1件;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JACS, Angew. Chem. Int. Ed., Chemistry of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Wear, 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国际重要刊物合作发表重要论文500多篇,被引用1.6万余次;编著出版《齿轮传动润滑材料》、《空间润滑材料与技术手册》、《纳米润滑材料技术》3部中文专著,参与撰写4部英文专著(共5个章节)。
       1998年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担任“神舟七号飞船固体润滑材料空间环境实验” 项目及科技部润滑材料领域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要从事航天航空润滑、材料磨损及合成润滑材料研究。(文/大学生通讯社记者团吴琼 蔺雨)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