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故事 CHARACTER

《光明日报》刊发我校杜立晖副教授理论文章

作者: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赵文亮 时间:2017-09-01 浏览量:

8月21日,《光明日报》(14版)刊发我校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杜立晖副教授理论文章《哈佛藏黄册的重要价值》。文章一经刊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学网、中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搜狐网、新浪网、东方网等媒体即予以全文转载,引起较大反响。    

文章指出,在我国流失海外的大量典籍中,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公文纸本《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等即是其中的精品之一。经过作者几年的搜集和研究发现,该书纸背有数量多达2000余页的明代扬州府黄册,非常罕见。该批黄册不仅数量众多,且内容非常丰富,对于明代黄册制度以及明代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是提供了明代扬州地区科则的具体史料。该批黄册攒造于嘉靖三十一年和隆庆六年。这一时期南方各地出现了“官民一则起科的改革”,但该批黄册的记载却与南方诸地不同,据其所载,此时的扬州府并未出现“官民一则”的现象,但却存在统一加耗的情况,这为了解明代扬州赋税征收的实际状况提供了珍贵史料。二是展现了黄册中军户、匠户、灶户等人户的登记实态。此前已知的传世黄册对民户以外的“人户”鲜有记载,此种黄册除登记“军户”外,还载有很多“匠户”“皮匠户”“木匠户”“军铸匠户”“军木匠户”以及“灶户”等户籍的人户。这对于明代黄册制度以及军户、匠户、灶户等户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无疑的。三是反映了明代土地租佃关系的多样性。通过该批黄册发现,明代扬州地区存在“兑佃”等多种形式的土地租佃制,这反映出明代租佃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研究明代租佃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杜立晖,目前主要从事唐宋金元出土文献及中国古代史研究。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各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项;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4部;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若干项。    

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8/21/nw.D110000gmrb_20170821_4-14.htm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