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功的道路,注定不会是平坦无垠。
科研之路,充满着崎岖坎坷,尤其是面对枯燥无味的实验,大多人都会望而却步……但是在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里成长着这样一支五导卓越导学团队,绷着科研的弦儿,怀着满腔的热忱,“研”途潜行,其乐陶陶。团队的名称为机器智能实验室,主导师为刘希玉,在刘希玉的主要带领下,整个团队同心协契、精研细钻,躬耕在奥妙无穷的科研热土上。春华秋实,溢满芬芳。到目前为止,整个团队的导师们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项、MBA示范课程1项、研究生重点课程1项及校级精品课程3项,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以团队导师为第一记者和通讯作者的SCI、EI检索论文共30余篇,其中SCI三区2篇、SCI四区4篇;团队研究生们共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7项、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项、校级研究生奖学金17项,获评省级优秀研究生1人、省级优秀毕业生3人、校级优秀研究生8人。
“我重新绷紧了科研的弦儿”
迎着清晨点点阳光,我们开启了对智能机器实验室的访谈之旅。轻轻地推开实验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实验室内同学们在认真学习的场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此时时间刚好是早晨八点,实验室内已经有多位同学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科研之行。
清晨在实验室学习的高仝同学
言传身教,恪尽职守。团队中的齐峰老师很早便来到实验室,在询问同学们各自的实验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旅。访谈当天,尽管齐峰老师还要赶往长清校区去给本科生上课,但是他依然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实验室团队,并谈及了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尤其是实验室里的科研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齐峰老师
齐峰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我博士毕业就留在咱们学校当老师了,其实从小学读到博士,我个人心态上也有点放松”,齐峰老师饶有趣味地将他刚刚从学生转变为一个老师时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让我开始觉得学习太过于劳累,想去过安逸一点的生活。”但没想到加入机器智能实验室团队的这个重要选择让他又重新绷紧了科研的弦儿。主导师刘希玉的殷切督促、整个团队执着科研的炽热、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所带来的压力及团队内部齐心搞科研的浓厚氛围,又重新燃起了齐峰老师对学术的热情。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一同辛勤耕耘,感受着快乐,更收获着成功。生活就是这么简单,选择一件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坚持着自己的脚步,和着或甜或苦的旋律,行走在心底里最澎湃的角落,总有一天,你会守得山花烂漫……
“哪怕有一天不来,都会觉得别扭”
“为了给学生们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我们积极向学院和学校争取更好的硬件设备,同时也通过合理的考勤制度,督促实验室的学生们充分利用实验室,提高科研效率。”讲到团队为同学们争取来的硬件设施,齐峰老师脸上流露着自豪的喜悦。据了解,团队的机器智能实验室目前已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卓越的科研平台为团队科研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实验室中间放着一张长圆桌,是同学们共同的“学术大本营”,研一的同学可以带着自己的电脑来实验室上自习,研二的同学有自己的固定“阵地”,实验室给每人提供固定的学习位置,并配备一台电脑。研一的同学刚开始可能不太适应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蹲守的固定打卡模式,但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师哥师姐们的榜样带领下,大家很快便会适应“搞科研”的日常轨迹,渐渐喜欢上这每天“宿舍—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单纯生活。
研二的胡雪伟说道,她自己很喜欢在实验室里静下心来学习的感觉,实验室里大家一同奋斗的氛围让她觉得整天都充满了斗志,哪怕有一天不来,都会觉得别扭。研二的高仝说:“通过与导师和师哥师姐们间的交流,我不仅对他们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论基础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导师和师哥师姐们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导师们不仅在校内为团队成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积极鼓励大家去校外听报告,接触前沿与权威的学术思想。今年刚入学的李文娟已经去南京参加过一次会议,研二的高仝更是参加过多次专业高水平会议。通过参加各种专业讲座、会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权威专家们正在研究的前沿问题,也能够认识一些其他院校同学和朋友,促进与不同院校之间的学术信息交流和科研成果分享。
“你有什么想法?”
实验室团队会定期以讨论会的形式,展开专业问题探讨交流,每周一场大讨论会和一场小讨论会。大讨论会上,每个同学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研一同学针对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做相关领域论文的综述,研二同学汇报个人研究内容的进展状况和论文发表情况,研三同学汇报论文发表情况和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小讨论会主要是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着力解决学生们在论文解读和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所遇到的难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闭门造车式搞科研,或者是“一对一”的导师制,智能实验室导学团队以研究方向为中心,以研究平台为依托按照“1+3+1”的梯队模式进行梯队建设(模式中的第一个“1”为一个学术带头人,“3+1”分别为3个副教授和1个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梯队的层次性和互补性特色突出,更好的实现资源最大化和导师最大化,将导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使同学们更多的收到老师们的指导和培养。
虽然导师们的工作任务繁重,但是每次讨论会,团队全体导师都会抽出时间来参加会议,听取同学们的汇报。主导师刘希玉同时担任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院长职务,尽管工作与科研任务都很繁忙,但是他还是很欢迎同学们去找他交流问题。“有什么问题去找他,他都会很热心的跟你讲,他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近期在干什么,他都会去了解,然后督促你,鼓励你。”李文娟说道,“你看那几个同学,他们都是趁着早晨时间去办公室找刘老师指导论文的,我也去找过刘老师,他丝毫不会感到不耐烦,会很开心的和你交流”,回忆起和老师讨教问题的经历,胡雪伟脸上挂着笑意。
李文娟同学接受采访
每次的PPT汇报难免会让研一的同学有些紧张,这种紧张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充分,而是因为面对导师们的提问,如果偷懒就会说不出自己的新意。“你有什么想法?”是刘希玉导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每个人结束汇报之后,他都会问汇报同学的想法,如果汇报的同学说不出具有新意的思路,导师们会针对不同的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考方法来帮助大家拓展思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同学们常常惊讶于导师们分析问题的精准和独到的见解。即使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因为错误的出现为大家移开了科研之路的绊脚石,而讨论火花的碰撞则给同学们带来很多的学术灵感,这种问答方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视野,增强了学术创新思维和创新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了高效率学习。
“孩儿们,这周末一起来爬山吧”
“我们有两个群,一个是学术研究的群,一个是爬山群,周末的时候,导师们就会在爬山群里喊:‘孩儿们去爬山呀’,这和在学术群里进行学术交流时的严肃与严格是不一样的,”胡雪伟说,“刘老师建了个100多人的爬山群,很多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养成了爬山的习惯。”刘希玉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爬山狂魔”,在实验室、教室和办公室,他是认真严谨、督促大家搞科研的大导师,在山上,他是能和你胡侃到天南海北、鼓励你爬到顶峰的孩子王,爬山是他生活中除工作、科研、教学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自己爬,还带领着一票人一起爬。每逢周末,刘老师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带着自己的学生们和其他的爬山爱好者向济南的南部山区进发。“老师不会给我们压力,因为爬不爬山完全是自愿的,看个人时间和兴趣”,李文娟说。
刘希玉教授
文质彬彬的刘希玉老师让人一点也看不出来他其实是个爬山热爱者,爬山是对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有时候从早晨七八点爬到下午三四点,从南爬到北、从东爬到西,很多同学都爬的筋疲力尽,这个时候刘老师会鼓舞同学们,“前面还有五十米!前面还有十米!马上就要到了!”上一次的爬山活动中,胡雪伟作为那次行动中的唯一一个女生,老师的鼓励让她在精疲力尽之后依旧坚持着爬到了顶峰。她说刘老师对爬山的热爱让她知道了要想把科研、学习搞好,一定要给体育锻炼“腾地方”,强健的体魄是学习、研究的基础条件,同时这种绝不半途而废的攀登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也让自己在科研试验中养成了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精神。
“爬完山之后,第二天腿会疼,但是身体和精神都会觉得很放松。”高仝说到,爬山改变了他的生活,每次爬山都是一种身体的考验和对精神压力的释放,是对平时忙碌生活的一次放空。“爬山时,老师完全不会谈到学术的东西,他会给你讲一些他自己对南部山区的了解,对生活的感受,还有一些其他的知识,都是非常正能量的。”
岁月翩迁,梦心飞翔,带着这份炽热与扎实,伴着这份同心与精诚,机器智能实验室溢着满满盛意,一起轻扣阳光,肆意执梦。
记者:崔文秀 刘玄德 辛丽
摄影:宋典娜 张盼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