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展示

WORK

【“书芳未远”读书会纪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刘舒情 张燕 时间:2021-06-03 浏览量:

2021年5月31日上午10时,历史文化学院“书芳未远”读书会第6期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钱穆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此本书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首先,引读人李晓清对指导老师闫福新老师以及各位与读人和听众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阅读书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作者钱穆先生做了简要介绍。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六位与读人分别表达了自己在阅读该书时的体会和认识,闫福新老师在读书会最后针对各位与读人的分享一一作出了点评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进行了指导。

与读人姚田宇首先针对全书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钱穆先生在著作《国史大纲》的序言中曾写道对本国的历史要怀有温情与敬意,这一思想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也有很好地体现。他对于古代政治传统并非简单用“专制黑暗”抹杀,他对当时中国迷信国外制度,痛斥旧传统、旧文化的行为很是批评。随后,姚田宇同学又分两点谈及自己对本书的感悟。一是在治学方法上,有三点:其一是在思想上,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没有核心思想做指导的研究,学的越多头脑越乱,而钱老为我们在研究古代政治历史方面提供了一种极好的思想指导,那便是对本国的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其二是在方法上,只有用当时的历史意见去研究,或许能感受到真实客观的意见;其三是在方式上,在研究政治制度时应该分为人事和制度两方面来讲。

与读人周沐首先和大家分享了此本书对于自己的特殊意义:考研前曾认真研读过,而且其中的某些观点被应用到了考试中,所以,此本书在他考研的征途中曾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随后,他谈及了自己对此本书的整体认知:语言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有序。全书不过九万余字,却十分清晰明了地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变化的脉络,并对一些关键的变革产生的背景和其影响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见解独到。接着,周沐同学分享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两点内容:其一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中宰相在政府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印象深刻; 其二就是钱穆先生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最后,周沐说此本书最大的作用便是纠正了他内心关于历史的很多错误的思维定势,形成一种辩证看待事物的思想。

与读人吴文潇的分享主要集中于自己对制度变化的感触上:一个时代何以成其如此,缘自对上一个时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同一时代下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往往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如今在我们谈论古代制度的得失时,应该结合历史意见,而不是按照主观来评判。所以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如今我们评判古代的制度,除了批评以外,更要了解它的益处,才不至于偏颇。

与读人赵壮壮主要针对此书中述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部分谈了自己的两点感悟:钱穆先生认为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深入过程乃是一个错误的过程,首先错误便在政区设置的进程。其次便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由此可见,中央对于地方的权力斗争,主要手段便是先缩小地方的行政范围,继而分化地方行政权力,最后使中央行政机关取代地方行政机关,直接对地方进行统治。于是地方逐渐空虚,而中央集权过重。所以宋以前,政权多亡于地方军阀割据,自宋开始,政权多亡于外族入侵。在钱穆先生看来,中国地方政治是在不断退化的,中央政府愈侵略一步,地方政治也就愈败坏一分。地方政治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若地方政治过于衰败,则势必危害国家统治。

与读人朱鑫茹说到,此本书改变她一贯的历史认知,尤其是对于“专制主义”,这四个字在人们的普遍意识里,貌似可以涵盖中国自秦以来所有的政治,貌似中国古代的政治总是笼罩在黑暗之中。钱穆先生则对这种想法给予了纠正。他明确的告诉读者:“我们这几十年来,一般人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都是封建政治,或说是皇帝专制,那是和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在最后,她又分享了自己对此本书的整体感知:“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实在是有道理。虽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世间本来就少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与读人宋华政首先谈到钱穆先生此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切入点非常精妙,本书相较其他版本的历史书而言,篇幅较小。用此篇幅能把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讲述大概,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其次是本书的语言极具特色,因其主要是钱穆先生的讲稿汇编,所以它并非像传统的历史书那样采用论证严密的书面语言,因此对读者来说理解障碍较小。最后,从此本书的成书背景来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极具现实关怀,对某个政治制度的评判都并非纯粹为了评判,而是以期带给当时的人们些许的启发。正是基于此,宋华政同学认为本书对于史实的梳理有利于读者用较快时间大致了解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但是我们对于历史书决不能过于迷信,要带着批判的目光、辩证的思维。如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结合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修正,将会更大限度地发挥此本书的价值。

本期读书会最后,闫福新老师指出“史无定论”,我们现阶段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会被自己将来的认知所推翻。随后针对六位与谈人的分享中所涉及的“我国古代制度‘专制’、明朝的‘八股取士’、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内容一一进行回应,再次肯定了本书在评判历史时结合历史背景的做法,即使是目前我们看来弊大于利的制度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毕竟每个国家的每项制度的发展都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不能因为它产生了消极影响,就连同其创制者一并否定。其次针对与谈人所提到的此书中的某些史实性错误,闫老师认为这是时代所限,并不能因此否定本书思想上的进步性。史学初创期,史料浩如烟海,历史学家面临严峻考验,而如今,我们搜集史料的手段愈加丰富,更要对自己作出近乎完美的严格要求。最后,闫福新老师也指出了我们现阶段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谬误:一是不要贪多求全,而是要精研某个朝代再做扩展延伸;二是不要本末倒置,越是略带枯燥的史实性书籍越有阅读价值。

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自由探讨,各抒己见,研史求真,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引读人李晓清对老师和诸位同学的到来再次表示了感谢,指出通过各位与读人和老师的分享使得我们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更由衷地产生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来。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王艳晴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