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第10期“书芳未远”读书会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冯晓琴 时间:2021-12-08 浏览量:

2021122日,历史文化学院第10期读书会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以史为镜,方知兴替”,为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此次阅读书目为黄道炫所著的《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本书史料详实,通过多种视角,探求诸多历史细节,对中央苏区的“炼成”、发展及遇到的挫折等经历进行了充分还原,用别样的方式呈现了“原初的历史”。

首先,引读人董均对黄润青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介绍本期阅读书目后,简单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四位与谈人分别表达了自己阅读《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的所感所想,黄润青针对每位与谈人的观点进行一一评价,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与谈人张佳璇从史料分析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介绍。书中,黄道炫先生使用了大量资料,史料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修正了以往诸多不足。她认为本书的作者并不想简单地去评判革命的种种策略、抉择是应该或不应该,作者认为这其实并无实质意义。尽管上个世纪的共产革命具有无以伦比的张力,但作者始终强调:“无论是历史具体情境下的革命实践,还是整体范围内的革命运动,终究还是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制约”。这也让她对那句著名的毛主席语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针对张佳璇分享的观点,黄润青点评道:黄道炫基于大量的史料,从经济的、社会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中央苏区的历史,思考影响革命发生、发展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嵌入农村的路径等问题。张佳璇介绍了书中几个不同于以往大众普遍认知的观点。这些观点提出后,谢维老师说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本“翻案”的著作。关于中央苏区的张力是否已经达到限界的问题学界已有讨论,而这本书对我们在方法和理论上,可能具有更大的启发。

接着,与谈人张玉从本书的框架结构、史料运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认为,本书引用各种可信的史料,力图还原第五次围剿的过程。历史是充满弹性的,最忌硬性建立因果联系,这样就会把一切失败都归因于错误,把一切成功都归因于英明,这就会走进结果论的误区。而通过阅读本书她明白,真实的历史总在张力与限界间游弋,突破限界,历史将发生转折,但在限界之内,张力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涂改最终的结果。

针对张玉的分享,黄润青说,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学界已有诸多论述。相较于黄著之前的研究,这本书无疑是苏区研究的新进展,首先,黄老师不仅整理了大量的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史料,而且有大量国民党方面的史料,这也决定了这本书的视野更广,从对手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点。其二,围绕着一次军事失败,《张力》这本书从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展开论述,历史不能剥离掉细节,我们需要这种微观视角。我们一直提倡要“回到历史的现场”,这本书提示我们不能去当个“事后诸葛亮”,不能从结果中找原因。

随后,与谈人杨旭从乡村教育角度看待苏区社会的发展。他认为,中央苏区乡村教育在苏区革命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苏区乡村教育传播着追求革命与解放的思想,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理想认知。正如作者所言“在中共的革命话语中,苏维埃革命不仅是一场武装革命、政治革命,同时还是一场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因此,对群众宣传革命理念,改变苏区民众教育文化落后状况,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今天,有效帮助农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中央苏区乡村教育的运行机制、政治和社会功效等方面无疑保存着特有的历史吸引力,至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

就杨旭的感悟,黄润青认为杨旭能够从乡村教育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解读,体现出杨同学很好的史学素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宣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书中提到“教育的目标更多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宣传”。如果我们去看根据地、解放区的档案,会经常看到一个词是“宣教”,比如“宣教”工作、“宣教干部”。中共做了大量的乡村教育的工作,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教科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共政治动员的一部分。黄润青建议学科教学的同学,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论文的选题。

王永娴就本书的文章脉络、共产党与国民党作战方针的变化等方面谈了自己的阅读所得。她认为,黄道炫的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史料旁征博引,叙事娓娓道来,特别是引用和参考了大量的国民党方的文献资料,使得整个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历史事件也更加客观,对于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与脉络以及国共两党方针的转变,她认为最初的历史与我们的认知之间,恐怕总会存在距离,所谓的历史的弹性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于我们而言,要做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的真实,用尽可能丰富、客观的史料,考察人与环境的影响,对历史本真不断探求。

对王永娴的分享,黄润青予以充分肯定与鼓励,她还总结了本书的内容,并指出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有关革命的发生,书中提到贫穷不一定发生革命;书中还提到革命离不开柴米油盐等。历史研究要看到问题背后的复杂性,黄道炫对中央苏区多层面的探讨,也引发我们对革命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黄润青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她认为这一本关于“革命”的著作,可谓“十年磨一剑”,并且谈到了中共党史的研究动态、学科定位以及“新革命史”的相关理论。同时还介绍了作者黄道炫在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将他的研究方式与传统革命史范式进行比较,指出其对于拓展中共党史研究领域范围、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学党史,明深意,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们各抒己见,自由地进行了探讨,现场学术气氛浓厚。读书会使同学们进一步触摸治史之脉络、体会治史之精神,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思考,与会者学习受益颇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书会顺利结束。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王贝贝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