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下午14:00,历史文化学院第9期读书会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参与此次读书会的有赵北平老师以及研究生50余位。此次阅读书目为菲利浦·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合著的《私人生活史Ⅰ: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该书全面地讲述了从古罗马到现代人类私生活的历史。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对个人的私密生活史进行了全面书写,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关于人类私人生活史方面的权威著作。
首先,引读人王康旭对赵北平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介绍本期阅读书目后,简单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五位与谈人分别表达了自己阅读《私人生活史》的所感所想,赵北平老师针对每位与谈人的观点进行了一一评价,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与谈人张玉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私人生活史》与法国年鉴学派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私人”这一既念,她认为《私人生活史》以学者和普通人的眼光,描述了从古代到现代,西方人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他们的思想、习惯与居所、标志和印象等,同时在这其中也无不体现着当时社会发展变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她认为阅读此类的历史作品是令人饶有兴趣的,通过阅读这些人的经历和故事,静观历史的时代变迁,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实是一种享受。
针对张玉分享的观点,赵北平老师认为她的读后感,注意到了《私人生活史》与法国年鉴学派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探讨了“私人”这一概念,能够做到从学术史的角度把握本著作。他建议张玉同学可以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再去仔细阅读这本书,并思考本书中哪些史料可以在以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后,作为知识拓展给学生。
紧接着,与谈人刘鑫就本书的宏观背景、具体细节阐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她认为,这本书是从凯撒到康尼努斯家族在君士坦丁堡登基这期间将近十个世纪的宏观背景下,来把握私人生活史这些历史大舞台边角上的事情。例如:在“出生到最后的遗嘱”一节中,对孩子任意与随性的处理方式中窥出的是罗马人血缘关系的淡薄;在“肉体与灵魂”一节中就男女地位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同一事件对男女不同的处置方式中体现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刘鑫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虽然有些部分晦涩难懂,但能从中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够身临其境般体味历史的时代变迁,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实在获益良多。
针对刘鑫的分享,赵北平老师肯定了刘鑫同学阅读态度,谈到在如今这个浮躁与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这是很难得的。刘鑫同学注意到首先要去了解本书所描述史事的宏观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读这本书,脑海里自然就形成了这段历史的宏观背景,从而能够把握私人生活史这些历史大舞台边角上的事情与历史宏观背景之间的联系,做到以小见大。最后,也能做到以同理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了解这段历史。
随后,与谈人杨旭围绕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拜占庭时期建筑进行了分享。一是关于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讨论,他认为在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性的今天,分析早期住宅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划分,其意义就在于不断拓宽人们对于空间范围的理解,将人们的空间视野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理空间延伸至精神空间。二是拜占庭时期建筑的探究,他重点分享了拜占庭早期的建筑及其内涵,他认为建筑层面可以反映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的一个侧影。
就杨旭的感悟,赵北平老师首先肯定了杨旭对于书中要点的抓取,杨旭同学认识到了私人空间不是绝对的,它与国家权力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杨旭能够从理论角度认识本书的史实很难得。另外,杨旭还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思考当前,讨论当前我们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老师建议继续以这个逻辑来深化这篇读后感,形成一篇比较正规的书评。
与谈人白景旭就英国的“离婚”问题谈了自己的阅读所得。他认为,离婚现象在西欧不同的时期和不同族群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在那个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女性作为一件物品,作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只要不干涉到男性权力的运作,没人会把离婚当成要事来认真对待,这反而促成了当时自由离婚行为的普遍发生。综上,在罗马帝国时期和后续法兰克人统治欧洲时期,离婚自由的本质是男尊女卑的一个外在表现,他从中体会到了古罗马历史发展中离婚问题与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这是他阅读本书的心得。
对白景旭的分享,赵北平老师给予肯定,认为他能够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去了解本书所涉及的有关离婚的叙述,注意到古罗马历史发展中离婚问题与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离婚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老师此外还建议白景旭同学可以继续搜集相关史料,以离婚为视角,了解离婚与宗教、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一篇比较好的论文。
与谈人崔佳雯对私人生活史之劳动与休闲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一方面她对古今劳动观念进行了对比,现如今我们赞扬“勤劳致富”,而古代人却欣赏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他们瞧不起那些就双手劳作的人,他们把是否闲适作为有没有“自由”生活的凭证,这令人非常震惊。另一方面她认为,探究古罗马时期的劳动观,有助于我们了解劳动与闲适的发展历程,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赵北平老师谈到,崔佳雯的读后感探讨了古今休闲方式的主体和内容变化,分析了休闲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休闲与劳动的关系。他认为这一个研究课题非常有意义,可以基于此研究自已专业领域内休闲与劳动的发展史。比如关于休闲这一概念的辨析,不同时期人们休闲观念变化的原因,休闲的方式等等。
最后,赵北平老师主要从推荐理由、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私人生活的概念、中国的私人生活史研究以及“如何做研究”这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第一,他提到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的力作,极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第二,他详细介绍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建、发展以及影响,赵北平老师借用孟子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句表明了要读书,必须了解当时的作者以及他们活动于其中的学术界这一观点;第三,他对私人生活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认为个人生活史注重微观历史和细节还原,聚焦一个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态,就人论事、就事说理,真实地反映出普通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历程,这有助于发现被宏观历史忽略或无法收纳的底层“无言的群体”;第四,他对中西方私人生活史研究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强调了中国的私人生活史研究有典型的家国同构特点,政治空间与私人空间相融合;第五,赵北平老师就研究方法给予了同学们指导性的建议,他认为学术研究既要“识小”又要“识大”,“识小”与“识大”的关系就是精与博的关系,我们要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来共同把握问题的内在结构。
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各抒己见,自由地进行了探讨,现场学术气氛浓厚。读书会使同学们进一步触摸治史之脉络、体会治史之精神,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思考,与会者学习受益颇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书会顺利结束。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王贝贝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