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上午10:00,历史文化学院第8期读书会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王笛先生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本书借助成都街头茶馆,重现了20世纪上半叶当地的茶馆文化、市民生活方式等,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是中国学者在新文化史和微观史领域的一大实践。本书使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挖掘成都茶馆中发生的大小事件,建构茶馆与日常文化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
首先,引读人沙元军对王林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介绍本期阅读书目后,简单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五位与谈人分别表达了自己阅读《茶馆》的所感所想,王林老师针对每位与谈人的观点进行了一一评价,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与谈人刘咨余从王笛先生在本书中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面获得了诸多启发,认为作者充分挖掘成都档案馆中有关警察、商会、政府商业管理等材料,并结合当时的报刊、游记和私人记录等,将这些材料互相结合利用,勾勒出了成都茶馆的内部情况及其与政府、社会精英之间的关系。同时,刘咨余认为,作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表达有些主观,可能是对应材料缺乏所致。
针对刘咨余分享的观点,王林认为微观史研究主要需要史料作为支撑,需要搜集大量的档案、日记、地方志等。在研究大题目时,史料较为丰富,范围广泛。但若是针对微观方面进行研究,那就需要坚实的史料支撑,而《茶馆》这本书,在史料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紧接着,与谈人张健伟从“问题意识”、文章结构、微观研究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问题意识”方面,张健伟认为《茶馆》问世体现出王笛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认为历史学文章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更是写作的精髓和关键。在结构方面,张健伟认为王笛先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历史叙事:一、从日常生活考察茶馆对人们的影响;二、从对茶馆这种小商业的经营进行研究,窥探茶馆作为经济实体在时代中的生存情况;三、讨论茶馆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在微观研究方面,张健伟认为《茶馆》是微观研究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茶馆探讨了公共生活、国家权力、国家与地方文化、女权等重大问题。
针对张健伟的分享,王林阐述了自己对于“问题意识”的看法,认为从某一著作中抽取一段并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探讨研究,那么这个作品就相当有“问题意识”。王林老师认为成都茶馆本身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茶馆本身虽小,但是在当地普及程度却十分广泛,这也是创作《茶馆》中“问题意识”的体现。
随后,与谈人黄攀为围绕书中国家角色的加强和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对抗两条主线进行了分享。黄攀为就“闲茶”和“讲茶”两个部分进行了自己的论述。他认为作者“把茶馆看作当时国家政权与四川地方政权角力的舞台”,是否刻意放大了二者间的对立关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在当时,四川地方权力是不可忽视的,反映的是当时确有的一种央地关系。
就黄攀为的感悟,王林首先肯定了黄攀为对于书中要点的抓取,同时认为在区域史研究中,一定要考虑地方特色。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核心,当地特色之处在茶馆,这是最能代表成都市民生活的一个公共场所。聚焦在一个“点”上去研究地方史是王笛先生在本书中的特色,比如书中提到的“老板”、“茶客”等小人物,充分鲜明地写出了四川当地的社会史。
与谈人李伟笑探讨了王笛的研究方法,认为以往在谈及现代化时常从大视角、国家层面着手,焦点常集中于沿海、工业、工厂工人,《茶馆》却采用新文化史和微观史的研究手法,从宏观叙事转向日常,选择从相对保守的成都的小商业茶馆入手,以小见大,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就李伟笑的感悟,王林肯定了其关于本书写作角度的看法,认为《茶馆》中对比手法丰富,充分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对立等现象完美的展现出来。王林老师认为本书十分具有张力,对社会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与谈人窦皓宇认为《茶馆》一书大致可分为茶馆与社会、茶馆与经济以及茶馆与政治三大部分,并在此次分享中,李伟笑以茶馆中“女茶房”的遭遇为例,探讨了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行为背后的意味,并以“顺从与抵抗”为题分析了在当时整个中国男女性别歧视大环境下“女茶房”的分流。最后提出时至今日,要实现全方位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窦皓宇的感悟,王林指出她抓住了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点”,这值得肯定。之后,王林列举了妇女运动等具体事例,认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已经在慢慢摆脱时代的束缚并获得解放。而书中描述的“女茶房”,极大丰富了妇女史的原有研究。
与谈人胡晓雨的读后感主要从《茶馆》所体现出的史学新趋势入手,对微观史学和新文化史进行了概括和叙述。其中,胡晓雨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了本书的第一、二、三部分,还对《茶馆》的历史叙事方式进行分析,认为《茶馆》偏向于文学性的叙述,而非科学性的分析。
胡晓雨分享过后,王林进行了补充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首先,王林介绍了推荐本书的理由,即本书是新文化史、微观史、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兼具学术性和阅读性;其次,她分享了学界对于微观史碎片化研究的争议,指出王笛先生《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茶馆》等书都是碎片化研究的代表,王笛认为,碎片化研究并不全是消极的,并且“整体史”和碎片化是共存的,这二者的研究同等重要;再次,王林认为碎片化研究本身就具有其特色意义,对于这种研究方式,我们不能过于极端的去肯定或否定,要全面地看问题,合理分析碎片化研究;最后,王林认为书中对于“茶馆”的探讨,背后具有非常深厚的时代和地方意义,虽然茶馆的生活方式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有些许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才会引发出大的问题探索。由于王林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史,在读书会中也详细介绍了社会史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与会同学都受益匪浅。
在提问环节中,2021级世界史班的杨旭就资料的搜集途径和使用向老师询问。王林认为,在平常的阅读中一定要针对专业性强的书籍进行浏览,并对书中所提到的其他书目进行汇总整理,写论文时,充分掌握完整的资料。在资料选取方面也一定要抓住侧重点进行论述,阐释出资料背后所含有的问题和意义。
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各抒己见,自由地进行了探讨,现场学术气氛浓厚。读书会使同学们进一步触摸治史之脉络、体会治史之精神,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思考,与会者学习受益颇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读书会顺利结束。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王艳晴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