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外国语学院举办第839期“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口译经验点滴谈

作者:外国语学院 董方馨 时间:2021-05-29 浏览量:

5月24日上午10点,外国语学院主办的第39期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之“师说”导师大讲坛,以“口译经验点滴之谈”为题,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区242会议室成功举行。

本次讲坛特邀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杨洁老师主讲。杨洁老师自199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教育专业,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1年12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化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问题,并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核心期刊近十篇。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参加并聆听了本次讲坛。

杨老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口译经历,同学们也对口译有了更大的兴趣,之后,杨老师从口译理论、口译实践及口译者素质三方面具体展开讲坛内容。

首先,杨老师认为作为一名口译者,口译理论的掌握是最基本的,而针对参加讲坛的研究生来说,口译理论显得过于专业,因此杨老师着重解读了口译的定义:王斌华(2009)认为口译是这样一种行为和活动,译员听取讲话人的源语并以口语或手语的方式用目标语为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通过译员的传译,异语双方或多方之间得以进行交际沟通。除了从口译的功能入手,Kade(1968)还从口译的特点上定义了口译: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在这种活动中,源语语篇只呈现一次,不可重复,目标语篇在较紧张的时间内产出,几乎没有机会修正和修改。

接下来,对什么是口译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之后,杨老师又具体讲解了口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首先,杨老师提出应对无准备口译,口译者应该做“无准备之准备”,学会按图索骥,即根据主题查找积累相关词汇及表达;遇到能力之外的表述要虚心求教;在不同的口译场合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在宴会上就应该照顾到翻译双方,多沟通,避免冷场。其次,在使用讲稿方面,杨老师提出讲稿对口译者而言只是一个补充,不应该全程依靠讲稿,要在翻译中学会随机应变。最后,杨老师分享了如何做笔记的经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记笔记;字体要适中,不可过小;要标注好序号;每页笔记内容不可过多等。讲解了一些常见问题后,杨老师提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能力范围之外的内容,难免会犯错,这时候虚心求教和诚恳认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杨老师对口译者素质提出了要求。作为一名中国口译者,应该“知中国”、“爱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讲坛接近尾声,俄语专业研究生西茹静向杨洁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总结了讲坛的内容,讲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审核人:张京国    

编辑:陈佳惠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