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下午14时,历史文化学院“书芳未远”读书会第5期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日本学者滨下武志所著、朱荫贵和欧阳菲所译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该书主要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为基点,运用国际经济圈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亚洲经济圈的状况,兼及亚洲经济圈与西欧、美国经济圈的关系,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以往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化中所采用的“西方冲击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影响,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本次读书会,围绕着本书作者滨下武志及此本书的具体内容、成书背景等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引读人赵浩涵对指导老师杨蕾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阅读书目《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做了简要介绍。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四位与读人分别表达了自己在阅读该书时的体会和认识,引读人赵浩涵一一进行了总结,杨蕾老师在读书会最后分享了自己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见解并对接下来读书会举办形式进行了指导。
与读人祁鑫首先提出该书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考察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洲与欧洲的关系,对近代中国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随后又针对本书第五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了欧洲(以英帝国为例)与近代亚洲经济圈的互动是如何通过中枢地——香港来实现的途径。最后祁鑫认为滨下先生的“亚洲经济圈”的宏大叙事理论,为进一步从世界的角度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此外在海洋史领域,滨下武志先生提出的:海洋亚洲——东亚海域网络(海洋亚洲的海域圈、海域网络、海域层次、海域与港口城市网)理论,也为研究海洋史提供了一定的切入点。
与读人杨承志则主要针对本书的第六章〈近代中国的亚洲和欧洲观〉的内容,探讨本书了本书的历史视角问题:在我们过去的认知中,只着重在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可是很少人去谈及民间对西方的认识。滨下则试图去探讨这个问题。作者指出:过去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时,往往只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去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如中体西用论等)。但是知识分子所了解的“西方”基本上只是一部分而已。接着作者举出许多例子去支持他以上的论点,如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时,有意不把书中有关“看不见的手”的论述翻译出来,以强调国家的作用,有利于维新运动的推动。
与读人马玉晓的分享主要围绕本书的序章、第一章和结论部分,滨下武志在这里构筑了一个研究朝贡体系和“东亚秩序”或者说动摇贸易圈、东亚经济体的框架。之前的研究,不论是费正清这代学者,或者是更早如严复等早期启蒙学者,他们面对近代亚洲的未来和西方列强的影响,都是着眼于西方。即“因为西方如何,所以亚洲如何”,而滨下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所谓的西方,是亚洲人眼中或者说被亚洲传统观念消解后的“西方”(尤其是知识人认为的“西方”),因而无论对西方报以学习还是抗拒的态度,其观念和选取的角度,仍然隶属于知识分子自己原先所拥有的亚洲传统认识论之内。与谈人随后谈及了本书对“东亚意识”的探究的意义和滨下武志先生所强调的宏大视角和自我中心两点内容,认为自己更推崇理论之下的研究,主张从扎实研究中自发地提炼出理论。
与读人王浩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全书针对两个问题——“粘合亚洲各部分的内在历史纽带是什么”、“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以及亚洲近代史应如何把握”——两个问题的解答。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首先从传统中追溯亚洲近代史形成的前提——朝贡体制;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亚洲的近代化不应以西方的冲击及对此回应的程度来进行评价,而应从朝贡贸易关系的转变着眼,关注近代亚洲市场的形成,即亚洲市场由“前近代”向近代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契机即为19世纪以来,环绕中国的国际环境的变动。二是指出本书的研究方法值得关注:重视历史的传承,反对将“传统”与“近代”割裂对立的做法,而主张从“传统”是产生“近代”的土壤并决定着“近代”的性质这一角度来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杨蕾老师的总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分享了现阶段日本两大史学家滨下武志与松浦章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滨下武志侧重于宏观研究,而松浦章则侧重于微观研究。基于此,杨蕾老师指出硕士研究生现阶段的研究学习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以微观研究为支撑。二是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讲究好的方法和态度,提醒想要在世界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同学一定要把好语言关,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某一国家的历史,然后再用中国视野来进行认识或驳斥。最后杨蕾老师对读书会这一学习形式予以了充分肯定:读书会是一种在于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有利于与会同学在彼此交流中精进。但是在参与形式上还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并将这一学习形式贯穿于我们的日常学习中。
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自由探讨,各抒己见,研史求真,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引读人赵浩涵对各位与谈人的发言及提问做了耐心细致的归纳。杨蕾老师则通过幽默风趣的讲解、丰富生动的案例带领同学们走进了日本不同派别史学家交流、讨论的现场。与会同学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的论著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赵 伟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