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中午12时,历史文化学院“书芳未远”读书会第3期在崇德楼209教室顺利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主要讲述了梁启超对中国历史发展变化及历史研究的见解和看法,展现梁启超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独到的治史观念。本次读书会,围绕着《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作者梁启超及书中的具体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引读人宋华政对指导老师阎静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阅读书目《中国历史研究法》做了简要介绍。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六位与读人分别表达了自己在阅读该书时的体会和认识,阎静老师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见解。
与读人姚田宇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一,她认为,梁启超在“史之意义及其范围”中提出的“因果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本身客观的发展不能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二是历史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过去发生的事情需要结合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来认识,这个过程是有因果的;其二,无论是真史料还是伪史料,只要运用得当,都是有价值的;其三,梁启超以“流质善变”著称,其史学观点的反复变化,与时代背景有关,也表明梁启超敢于推翻和否定自己,值得我们学习。
阎静老师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针对“真伪史料”的问题,她认为伪史料也是有价值的,通过查阅伪史料的作者和时代,我们对这个时代也能有真切的认识,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再者,阎静老师认为,姚田宇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特点出发,对梁启超“流质善变”的特点做了一定了解,而不局限于对此的批评,真正做到了“护惜古人之苦心”,具有实事求是、知人论世的态度。同时,她认为历史研究是一个学术探索的工作,其目的是求真,求真的过程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所以学人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精神非常重要。阎静老师也指出姚田宇的分享需要有一个“定性”的标题,建议她围绕标题进一步深入扩展。
之后,与读人李晓清围绕着新史学中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梁启超详细阐述了封建史学的“四弊”并予以尖锐的批评,且提出了史学改造需要的方法,这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方向和出路。她认识到,史学研究应当转到对现实世界的思考,给现实世界以启迪。
阎静老师认为,李晓清的读后感具有鲜明的主题,凸显了梁启超对旧史学批判的思想及其对新史学的建构。同时,她建议,该读后感若能增强观点与观点之间的针对性和对应性会更好,比如可针对旧史学的弊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对应提出新史学的任务一定要给现代人以资鉴,这点可以进一步展开。如此增强观点之间的针对性和一一对应关系,可以使我们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去探求梁启超新史学的思想。
紧接着,与读人袁越就梁启超的治史方法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认为,史学研究格外强调“问题意识”,我们研究历史,要将注意力集中,要别具只眼,把历史上平常人所不能注意的事情作为发端,追根研究下去,可以引出许多新事实,寻得许多新意义,这实际上就是“问题意识”。此外,他认为梁启超推崇的搜集排比法、联络法和归纳法对于我们进行史学研究也颇为有益。
阎静老师认为,袁越的读书感悟主题还是很鲜明的,能够从书中梳理出梁启超对治史方法的认识。同时,她建议袁越可以对其所论述的三个治史方法,如对梁启超在书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进行更充分、更全面地展开,以取得对该问题更深度的认识。阎静老师鼓励大家,研究历史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提炼出问题,而不要停留于叙述一个事情的发展过程,要去解决问题。
随后,与读人马玉晓对书中“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一章进行了概述,重点探讨了梁启超鉴别史料的方法和标准,认为文章结构清晰、朗朗上口,值得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认真阅读。针对马玉晓的感悟,阎静老师认为,其题目虽有些宽泛,但体会是比较集中的。阎静老师引用白寿彝先生的观点,认为读书之“读”中,包含了“抽绎”的涵义,而“抽绎”包括了概括书的宗旨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两个方面,读书不要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此外,阎静老师建议马玉晓可结合个人搜集史料的体会和经历,联系梁启超所提到的方法,这样两相结合,能使文章更有共鸣之感;或者在结合自身体会之外,针对某一点、某一问题,联系其他人的认识做深入的探讨,这样文章才会更加丰满和深刻。
之后,与读人肖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将书中的六个章节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史学的定义、史料与史迹的探讨以及梁启超对旧史学的回顾及改造设想。她认为,该书是史学之巨著,更是一本关于读史的思想指导著作,也是梁启超对中国启蒙运动的贡献。肖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虽然反对旧史中以文载道、因文见义的现象,可是此书本身就是试图以新史改造旧史,以国民视角代替官阀视角,因此,这一过程本身是否就是价值观左右历史记述的过程?
就肖瑶的观点,阎静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其一,阎静老师认为肖瑶对全书的总体认识方面可进一步拓展,如梁启超所说的史学的含义,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的第二种含义,即史家主观撰写的历史而非客观的历史,这一点可以结合李大钊《史学要论》中关于史学的定义,两相比较,探究梁启超的史学定义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在理论建设上两者的区别,对此可进行展开。其实梁启超的定义还是没有区分客观的历史与主观历史的区别。其二,关于肖瑶提出的疑惑,阎静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历史的客观性与史家记史主观性的矛盾,历史不可避免带有史家的主观性,这是历来存在的矛盾问题,对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可以联系历代史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去进行个人的评述。历来史家倡导的是秉笔直书,历史的客观性与史家记史的主观性是可以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其三,她认为肖瑶所提到的“梁启超对中国启蒙运动的贡献”也可进一步展开。阎静老师强调,大家在研究生阶段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以及理论方法之类的掌握,都应较前一个阶段,有一定的提升。
与读人孟桐则主要分享了自己对史料和梁启超个人的看法。他认为,史料散失各地,虽然现在的史料很多学者已经搜集整理出来,但仍有一些不容易搜集发掘的史料等待着我们继续整理,所以需要用精密明敏的方法搜集;史料又真赝错处,所以需要采用严谨的方法甄别他们。就梁启超个人来说,他认为梁启超成就众多,提出了很多振聋发聩的观点,历史学只是其中之一。梁启超对其子梁思成建筑学上的影响也很大,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去深入研究。
针对孟桐的分享,阎静老师认为其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孟桐研究领域为山东区域史,而梁启超书中也有谈到对于五种专史的做法的认识,那么他可以结合个人的研究领域来谈一谈梁启超书中地方专史的认识,这样更有特色;其次,孟桐读过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则可以将其与梁启超书中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中谈谈自己的认识;再者,孟桐所读的《梁思成传》有包括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比较成功的地方,那么梁启超个人的教育观,或者梁启超对于建筑学的认识,都是可以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问题。
最后,阎静老师也表达了自己阅读此书的感悟。她认为,读书要讲究好的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又是和个人的读书习惯有关的。当拿到一本书,她首先会浏览书的目录,了解书中的内容和全貌;其次,她会重点阅读书的序文或后记,从序文中去了解该书的认识思想、宗旨或该书的结构与布局,所以书的序一定要重视。同时,阎静老师对梁启超这本书中的自序感触很深,认为梁启超自己对这本书就有一个性质的定位,“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即这本书反映的就是梁启超治史一个工具、一个方法。书中自序最后也写到梁启超的写作愿景,她认为这反映了梁启超具有学术担当的勇气和社会责任感。阎静老师再度强调读书要注重方法,读过序文之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去选读或精读某些篇章,读后一定要有思想、有感触,思考这本书究竟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自己受到怎样的启发和认识,在这样的读书态度下,读书才会真正有所得。
此次读书会中,与会者自由探讨,各抒己见,研史求真,现场学术气氛浓厚。读书会使同学们进一步触摸治史之脉络、体会治史之精神,加深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思考,从中学习受益颇多。读书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摄影:张燕)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王艳晴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