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中午十二点,历史文化学院“书芳未远”读书会第2期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一部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本色的社会学经典论著,由费孝通先生的十四篇论文汇编而成,是兼具实地调查研究和理论总结的偏通论性质的著作。本次读书会中,围绕着《乡土中国》的具体内容及其观察社会的方法,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引读人马玉晓简单介绍了本期六位与读人和指导老师林淑玉老师的基本信息,并对阅读书目《乡土中国》及作者费孝通做了简要介绍。
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六位与谈人分别表达了自己在阅读《乡土中国》时的思考和感悟,林淑玉老师对此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与读人赵浩涵率先从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他对“文字下乡”的思考,他认为,所谓的农村人“眼界窄”“小家子气”,固然是受其本身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私的传统”与“见识少”的影响,但刻板印象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二是他关注到《乡土中国》与《论语》之间的互相解读和互证。赵浩涵以“孝”为例,认为费孝通通过对《论语》的重新解读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而《论语》也在无形中解读了《乡土中国》的内容。
之后,与读人赵伟就书中的“差序格局”和“男女有别”两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书中对差序格局概念的解释是,在乡土社会中,从自我开始,从关系亲密的人到关系疏淡的人一层层推开,如投入湖中一个石子产生的一圈圈涟漪。赵伟认为,这些圆圈实际上就构成了我们个人的社会网络,离我们越近的圆圈与我们的牵扯越深,关系就越强。无论这个圆圈是以个人还是以伦理道德为基准,最终反映出来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此外,赵伟依次分析感情、爱情和了解的含义,得出“感情”和“爱情”不理性、不稳定以及“了解”相对理性的特点,进而分析乡土社会的礼俗形成过程,认为“男女有别”这一理念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的。
引读人马玉晓也表达了对“男女有别”这一问题的兴趣。她对一个理想的“乡土中国”会不会有爱情表达了疑问,认为“爱情”随时可能变化的性质与“乡土”的稳定性是背离的,“爱情”在中国乡土小说中处于长期缺位的一个状态。
紧接着,与读人商学良对“差序格局”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影响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以中国的社会结构来看,差序格局形成的圈子具有各异性和伸缩性的特点。他赞同费孝通先生的看法,认为西方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很可能是从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它需要团体共同配合;而中国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普遍的合作在中国并不适用。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皆以“己”为中心,是一种自我主义的体现,这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人的“私”,就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观众王浩在此处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他认为,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更多的是以血缘、地缘为中心进行扩散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力图摆脱传统、追求不同,但可能只不过是把传统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转向了以学缘、业缘为中心的格局,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差序格局。他认为差序格局是一种理论而非限制框架,它随着社会发展依然变化且发挥作用。
针对以上同学的观点,林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林老师认为,《乡土中国》这本书是由讲课稿汇编而成,虽然其前后的逻辑是分模块的、并非统一下来的,但它关注了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等。费孝通是相对了解中西双方的,因而他的观点既立足于中国传统社会,又在中西方的比较中进行,很多讲法很贴切又能直观得表现中西方的不同。所以在探讨夫妻关系的时候很有意思,说中国讲求秩序,西方讲求共鸣,西方将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而中国的家庭关系则相对处于一个更理性的状态,因此反而滋生了同性群体之间的感情交流。针对马玉晓提到爱情在乡土小说中缺位的问题,林老师认为,在五四时期大力提倡个性自由的背景下,首先兴起的就是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研究会专门有“问题小说”,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家庭问题小说,因此不可避免的要谈到爱情和婚姻关系,所以不一定是爱情缺位,而是更隐蔽或者转化了。在对“私”的理解上,林老师认为,费孝通先生所谈及的中国的“私”还有一层对个人的重要内涵是“克己”,所以中国在德行上的要求上有克己和自律,君子克己慎独,也衍生出了许多高尚的品质,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同时费孝通提出的“私”、“自我”的观念,和五四时期追求的“个性”、“独立”、“自我”不同,它是基于两种思想形态之上的,深入挖掘很有意思。
随后,与读人周子钦结合电视剧《山海情》中的部分情节,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理解。他讲述了《山海情》中的移民迁居和同一姓氏家族世代聚居的情节,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以信用为主,这种信任构成了人与人接触交往过程的基础,而这是有别于契约社会的。此外,周子钦认为《菊与刀》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章节可与《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节联系对照阅读,如儒家的核心是礼,礼即等级秩序,等级秩序的构建是为了社会的稳定状态,但这也是一种现代化的阻碍。之后,与谈人朱鑫茹另辟蹊径,着重分析了《乡土中国》中的“土气”何在。指出我国自古即可说是农业社会,这点“土气”不仅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有所体现,也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特征当中,锻造着我们的文化与习惯。她将这种“土气”视为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特征。最后提出,虽然从表象上看,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土气”之人逐渐消失;但是深入看来,“土气”已然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骨髓。
就迁居以及由此延伸的中老年人对“根”的重视的问题,林老师认为,以当前在城市务工的人数来看,实现老有所依,我们仍有一段很长时间的路要走。以中国的老年人来看,哪怕青年人能够给他们提供所需的基本生活,他们的期望值可能也不止于此,当然,这一点没有错。在中国,这种问题确实存在,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在城市里务工的青年人,除了对金钱、生存的需求,还需要一种安全感,一种尊严,一种优雅。这是他们在认知城市的过程中或者认知自己的过程中认为自己缺少的东西。很多的农民,如书中所说,他看起来有点愚或有点土,但是他们在自己的环境当中,可能是乡村能人,可能过得如鱼得水,可能非常幽默,可能富于创造。他们是一个个很鲜活的生命,但是在城市中,他们被固化成了一个符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可能会有一定的精神上的不适,这一点不适,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林老师最后认为,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用比较理性的方式厘清了很多常识。经由这本书的解释,我们对乡土的感性体会有了豁然开朗的寻根纠源的认知,这本书值得反复读,每读一次就要去尝试挖掘更细更深的知识点,联系其他社会学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它。
紧接着,与谈人赵春超将《乡土中国》与《论美国的民主》两本书进行了比较,以美国社会为例,深入分析了“乡土中国”为何没能创生出类似于近代西方那样的社会制度。他依次从国家结构、国内地理形态、统治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接着他又具体分析了古代中国出现与美国社会截然相反的情况的原因:一是历代王朝为了抵御外敌,中央政府须有最大而完全的权利,二是没有民情与法制相支撑。美国社会中的个人是独立的个人,不依附于宗族;而乡土中国的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荡出了圈圈的波纹,每个人的波纹重重叠叠共同构成了以亲缘为核心的人际网络。
最后,观众王浩就三个方面作了自己的补充和思考,一是我们应该把《乡土中国》看做一本社会学的专著,还是当成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材料,还是切入费孝通个人史的一个视角,围绕这三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本次读书会中,与会者畅所欲言,踊跃表达所思所想,学术氛围浓厚,又不失轻松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同学们再度窥探了中国基层的社会面貌,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色与结构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虽时移世易,今天的《乡土中国》于内容和方法上,仍予人启迪和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读书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摄影:刘舒情)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胡照玲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