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由研究生工作部与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千佛山校区逸夫楼106报告厅举行。齐鲁文化研究院讲师、历史学博士李秀亮作了题为“出土文献与鲁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讲座。报告会由研究院代生老师主持,研究院师生3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李秀亮利用商代甲骨文、商周青铜器铭文以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资料,对鲁国历史文化中的几个专题作了详细讲解。首先,利用甲骨文资料,从字源学的角度解析了鲁字的本义和来源。在此基础上,利用商代征夷方卜辞、小臣艅犀尊、冉方鼎等材料,考论了商周之际鲁地政局的变迁和商、周、夷等不同政治势力的消长,并详细介绍了鲁国分封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随后,通过分析刚刚问世的清华简《四诰》材料,介绍了鲁国立国之时周人对鲁地的经营与管理情况。最后,利用近年新出现的叔组器和伐簋铭文,解读了西周时期周人的治鲁策略和对外交往情况。李秀亮强调,关注最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齐鲁文化,探寻齐鲁历史,讲好齐鲁故事,是每一个齐鲁学人在新时代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代生老师与李老师就鲁国名来源、清华简《四诰》有关皋陶事迹进行了深入交流,代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认为“鲁”字跟鱼有关,而且是跟淡水鱼有关,可以从周初鲁西南的地理生态环境来考察。代生老师最后总结说,李秀亮老师的讲座利用甲骨文、青铜器、简帛资料来综合研究鲁国历史文化,材料熟稔,希望大家课下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摄影:陈浩然)
供稿审核人:颜春杰
编辑:刘 颖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