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朱万曙教授做客齐鲁文化研究院

作者:齐鲁文化研究院 叶楠 时间:2020-10-17 浏览量:

    10月13日上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万曙在逸夫楼106报告厅作题为“古代文学研究随想”的学术报告。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林昌和全体师生一起聆听了报告。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吕文明教授主持讲座。

    吕文明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朱万曙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主要研究方向,对他曾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创始人以及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获得教育部二等奖等情况作了重点介绍。(摄影:陈浩然)

 朱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当前已经进入文学研究的瓶颈期,存在着研究者增多而研究对象和题目不断减少、研究视角和方法不更新等问题。随后,朱教授从三个维度谈了自己对于文学研究的一些观点和感受。

    朱教授认为,首先在观念上,现在文学的关注点基本停留在汉族和汉语的文学作品上,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关注得不够,即便有了这种关注的意识,也很难突破语言的障碍。朱教授以董永的故事在汉族、彝族的不同唱本为例,说明不同的民族具备趋同的文化观念和核心价值,所以应该有这种关注的意识,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存与发展。其次在时空上,如果只是单一的时间维度会遮蔽有生命体温的历史,会影响对作品的把握,不利于细腻地开展研究,因此,应当在时间维度上加上空间的维度,通过两个维度的叠加还原文学家活动的历史文化现场。最后,朱教授指出目前文学研究存在着碎片化问题,他联系自身研究吴敬梓诗集的经历,概述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明清小说演变的基本过程,说明贯通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告诫同学们不能只是固守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埋头自己研究的领域,应当寻求跨界,打破局限,追求贯通。讲座最后,与会师生同朱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朱教授热情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朱教授的学术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使在座师生收获良多。(摄影:陈浩然)

    最后,吕文明副院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朱教授的讲座对于指导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学术研究需要做到学术视野的拓展、研究维度的变换和各个方面的贯通,特别是新文科视阈下的打通文史哲问题,尤为重要。只有如此,学术研究才能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才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朱万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供稿审核人:颜春杰   

                                                               编辑:王艳晴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