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地理与环境学院顺利召开泰山科技论坛——“生态山东与新型城镇化”学术研讨会

作者:地理与环境学院 编辑:王亚楠 时间:2017-09-17 浏览量:

9月9日下午,地理与环境学院在长清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召开泰山科技论坛——“生态山东与新型城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所、南京地理所,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科协、山东师大等单位的各位领导、以及来自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和各位与会代表出席了此次盛会。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王成新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培永教授为研讨会致辞,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巡视员、山东省城镇化办公室副主任耿庆海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我校杰出校友邓祥征先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陈雯女士,山东地理学会理事长、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学一级博士点负责人任建兰女士,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研究员史会剑博士参加此次大会并分享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术报告由任建兰教授主持。耿庆海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陈雯以江苏省为例,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态经济之发展路径,并认为建设生态经济区,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跳出工业化的传统认知,将生态资源同时创造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同步增长;是一种新的发展路径——寻求资源化和绿色化产业路径,探索利用而不是消耗生态资源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是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精确落地和限制开发区强区富民的创新探索,是生态经济技术、制度的全面革新;是一种新的发展成果——打造东部地区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区域,实现生态经济和百姓富裕的“双赢”成果。邓祥征在《中国城镇化的生态转型:社区实践与管理》的报告中,以金砖四国城镇化为引导,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转型离不开大城市带头发展,更离不开小城镇的全面推进。邓祥征先生采用案例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介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健康、跨界管理等城镇化生态转型的新理论,并在实际研究中以技术支撑生态转型,用人和制度的创建实现城镇化社区实践与管理,从区域、社区、教育、现代化等方面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生态转型。

第二阶段学术报告由张晓青教授主持。史会剑以“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思考”为题目,介绍了国家出台的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文件、划定红线的范围、技术流程评估等方面,并汇报了目前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的工作进展,提出对下一步严守生态红线的管控措施: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分区,实施“一区一策‘管控办法,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等措施。任建兰从人地关系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前传统发展观的人地关系、我国人地矛盾下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其内化践行的关键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视角下我国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哲学层面,进入发展伦理学的构建。发展伦理学就是研究发展的诸多关系问题,思考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利益和人类福祉利益、人的代际、区际利益等关系。从哲学层面研究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王成新以“高速铁路建设及其减碳和环保能力”为题,简述了高速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减碳和环保能力,为高速铁路的生态化建设和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编辑:陈佳惠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