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704讲社科大讲坛之“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诗学:叶芝和庞德”

作者:外国语学院 许文昕 时间:2018-10-31 浏览量:

10月26日下午,韩国东国大学杰出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金英敏先生应邀做客我校第704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图书馆8层会议室做了题为“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诗学:叶芝和庞德”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翟乃海博士主持,外院师生10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翟乃海副教授首先代表英语系全体师生对金英敏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金英敏教授是东国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同时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在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以及超媒体文化翻译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讲座开始后,金英敏教授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了关于诗歌的话题。金教授表示,无论是圣人孔夫子所主张的思想理念“三纲五常”,还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其核心主题都离不开“感情”。金教授认为,诗歌所关注的是人们的感觉和情感,是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东西方诗人共同的关注点。随后,金英敏教授对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面具说”进行了详细讲解。据金教授介绍,叶芝的面具说与其意象诗学理论息息相关。在叶芝的诗学理论中,面具是出自人内在本质中一切感情的对立面,是人们所憧憬的、所希望成为的形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称其为意象。换句话说,对立的“面具”是意象的奠基石。金教授表示,“面具”并非仅仅存在于诗歌之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面具”,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戴上不同的“面具”来掩饰真正的自我。金教授一番富有哲理的话,十分发人深省。

接下来,金英敏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叶芝、庞德两位诗人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据介绍,叶芝和庞德两位著名诗人曾在1913到1916年之间有过三次合作,被世人称为“石屋合作”。在合作期间,两位诗人从日本能乐剧中汲取灵感,开始注重作品中的“三情”:感情、激情与同情。另外,“面具”是日本能乐剧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为叶芝“面具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金教授表示,叶芝和庞德两位诗人在文学和心灵上的“石屋合作”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开端。

在介绍过程中,金英敏教授以叶芝的诗集《在月亮友善的寂静中》为例,为我们分析了叶芝“面具说”在其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金教授讲解道,叶芝在其诗集的开篇诗中通过两个角色的争辩进一步阐释了“面具说”的内涵和定义:“面具”使人们内心一切情感的对立面,其独立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意识,摆脱了个人情感的控制。换句话说,“面具”与个人无关,它超出自我而代表他人。

随后,金英敏教授对埃兹拉·庞德的文化翻译方法进行了讲解。据金教授介绍,庞德提出了三种翻译方式:旋律法、形诗法以及意象法。旋律法指的是通过单词的读音来赋予单词一定的意义;形诗法指的是通过某个单词来创造视觉画面,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意象则是指通过一组单词来达到翻译的目标。在讲解过程中,金教授通过中国诗歌进一步阐释了庞德的三种翻译方法:第一,仔细聆听翻译目标中中国话的发音;第二,研究中国诗歌中的诗学结构;第三,感受中国诗歌文本中的情感空间。金英敏教授在讲解庞德理论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为在座的师生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

接下来,金英敏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为大家解疑答惑。有同学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出了关于鲍勃·迪伦、济慈和庞德三者之间作品联系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金英敏教授表示,庞德非常仰慕济慈和其诗歌作品,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许多济慈作品中的风格,而鲍勃·迪伦的歌曲作品亦是如此,在继承庞德、济慈等著名诗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最后,翟乃海副教授对金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至此讲座圆满落幕。金英敏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为大家讲解了叶芝和庞德两位诗人的诗学理论,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聆听此次讲座的师生皆表示获益匪浅。(摄影:蔡利娜)

Youngmin Kim(金英敏):韩国东国大学杰出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陈佳惠    

审核:金   鹏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