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ACADEMIC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724讲社科大讲坛之 “翻译实践:升华过程与视点切换”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杨彬 陈冲冲 时间:2018-11-21 浏览量:

11月1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联合社会科学处主办的第724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特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周领顺教授作了题为“翻译实践:升华过程与视点切换”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50余聆听了此次报告。

讲座中,周教授首先以“Coco Cola”的翻译为例纠正大家对“音译”的认知。“音译”是单纯根据“音”来翻译而不掺杂其他意义,而“可口可乐”是有衍生意义的翻译,它的翻译是根据音的相似而进行的具有衍生意义的再创作。周教授以这个例子向大家说明什么样的翻译是好的翻译。

紧接着周教授跟大家分享了翻译中的“得体”现象。通过展示翻译实践,周教授先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指出词汇量大小和翻译味道足不足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得体才最重要;之后又从风格的角度指出得体的翻译应去还原作者风格;而当不知作者是谁时,保持译文风格的一致性即可。

在接下来的翻译实践分析中,周教授重点分析了翻译中的“忠实”现象。他指出不能仅从字面上实现对原文的忠实,“对不对”是基本的物质方面的东西,“好不好”才是精神的更高层面的追求,好的翻译要把原文的“味道”和“精气神”表现出来。

讲座最后,周教授通过分析《爱情》和《心畏》的翻译实践,指出作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不能只是站在汉语辞藻是否华丽的角度看翻译的好坏,汉语讲求“文章”而英语中只有“章”没有“文”。因此研究生在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创作的冲动,不添枝加叶。周领顺教授鼓励研究生同学要积极进行翻译实践,从实践中提炼升华,既要学习“怎么译”,又要学习“怎么评”。

在与周教授互动时,有同学提出了在文化传播中翻译是偏务实还是偏求真的问题。周教授表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取决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从翻译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来看问题。作为翻译者要考虑翻译的对象,而从研究的角度则要分析译者行为。

王院长对报告做了总结,指出翻译具有跨学科的属性,英语专业研究生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翻译对同学们来说是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并鼓励大家研究中学习借鉴周领顺教授的首创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周领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领军人才、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翻译论坛》杂志执行主编和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特聘教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创始人;在重点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教育部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三等奖、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9日)对其作了人物专访。(摄影:蔡丽娜)

供稿审核人:金   鹏    

编辑:李东英    

审核:王庆荣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