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我校研究生首获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

作者: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22-12-27 浏览量:

近日,“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落下帷幕,我校研究生蔺科欣、张燕丽和高仁杰组成的“聪明鸟更要先飞”队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于2022年10月6-10日顺利举行,来自国际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共46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7970研究生队伍交卷参赛。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和特邀专家共750人,经过网上和集中评审两个阶段,历经近两个月认真、严谨的阅评,评选出一等奖197队(获奖比例为1.10%),二等奖2400队,(获奖比例为13.36%),三等奖3338队(获奖比例为18.58%)。本次比赛中,我校共组织61支队伍参赛,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41支队伍获成功参与奖。

启程,追梦之旅多坎坷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披荆斩棘,才嗅到成功之花的芬芳。提起数学建模竞赛,蔺科欣笑着说道:“数学建模竞赛是陪伴我们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位‘老朋友’了,课堂学习使得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课堂之余我们也在积极寻找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因此我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与‘老朋友’切磋的机会。”研究生的学习,他们所学的专业更加注重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相关能力的培养,这也就为数学建模的参加提供了有利基础。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能与这位“老朋友”进行一场的较量。“组队就是一拍即合的事情”,高仁杰说道。

整个比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燕丽认为他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心态的变化和身体的压力。比赛当天,数十支队伍集合在一处,首先就是面临选题的难题,凭借丰富的竞赛经验以及科研知识的积累,他们非常有默契的选择了F题,这是一道有关疫情期间生活物资调配、存放点选择问题。所幸,蔺科欣此前进行过相关科研论文的研究,三个人稍稍松了口气,开始静下心从题干中抽丝剥茧,找寻思路建立逻辑框架,正式开启解题之路。“我们首先使用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但却在进一步计算中遇到了困难,遗传算法模型需要既定选址的经纬度,而所给题目并没有具体的地址,心情当时宛若过山车,一时间七上八下。”幸好,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准备,三人重新搜集资料数据,利用文献的支撑,最终敲定了一个基于聚类算法的模型

问题一件件在解决,三人也越来越有信心。“当时什么也没多想,获不获奖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将这个问题做到我们心中最好就可以了。”不破不立,他们咬牙坚持,最后一晚更是熬夜通宵,坚持奋战到作品提交的最后一刻。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这个过程所收获的结果更是意义重大。“整个过程,大家都是相互鼓励着、帮助着走过来,当有问题的时候,就会及时的进行沟通,理清思路和下一步的计划。”一路走来,他们收获了友谊,获得了奖项,连熬的通宵也显得格外快乐。披星戴月的日子,他们团结奋力,全力奔赴心中的那个梦。

奋斗,同心协力终突破

默契的合作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好的队员会让比赛事半功倍,积极和乐观是最重要的品质,有能力但是缺乏态度也是行不通的。比赛过程中,三位同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蔺科欣负责模型的建立以及比赛程序的编写,用敲下的一个个代码得出最优的结论;张燕丽负责论文的书写工作,用几万字具有逻辑性、学术性的文字表达阐述成果;高仁杰负责解题的思路和方向,细细梳理隐藏在题目中的联系,进行模型的建立。“我们的题目不像其他类型的题目,可以利用已给数据检验模型准确性,我们能做的就是为题目找到最合适的模型,然后做到极致。”小组之间明确的分工和明晰的计划,不仅保证了解题建模速度,也使得他们有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比赛。把脑海中验算过无数次的算法写下,将曾在培训中模拟过n次的流程一一实现,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格外踏实。

比赛不仅仅是一场对脑力劳动、对智力的挑战,同时也是身体素质的考验。为时四天三夜的比赛,对于参赛同学的体力、精力都是一次考验,“幸好我们平时都有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喜欢一起打打乒乓球”,师门之间隐形的约定就是学习之余多锻炼身体。为了比赛释放压力,强健体魄,他们还进行了乒乓球的较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所有的准备提前准备好,比赛也就到来了。漫漫长夜里,身旁的灯是他们最忠诚的“观众”,默默见证奋斗的时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走廊,窗前,教室,书桌,无一不记录着他们的追梦之旅。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就这样,他们摸索出自己的答案。12月14日,比赛结果公布,每个人在欣喜之余又不觉意外,“没有一定要得奖的想法,完成了比赛就是赢家了”。

收获,校院护航创佳绩

2020年以前,学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还属于学生单打独斗的局面,缺乏统一的组织,几乎没有获奖。2020年以后,研究生工作部立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将竞赛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竞赛组织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专项经费,并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基地,主抓全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在最新修订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学校还将“创新实践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单独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极大激励了广大研究生投身创新实践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生“创享论坛”专题报告会现场)

一系列激励措施一经发布,就产生了明显的效果。2021年,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的队伍激增至41支,并获得国家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2年,参赛队伍和人数再突破,达到61支队伍,一、二等奖的获奖数量排全省第三位,仅次于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李效宽谈到:“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近年来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着眼点。”比赛期间,数学与统计学院协调了多个机房作为竞赛场地,研究生工作部为每位研究生发放了300元的竞赛补助,研究生工作部及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领导、老师多次到比赛现场慰问参赛学生,全力保障研究生参赛。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荐金锋副教授主要负责竞赛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他谈到:“从5月份的选拔,到8月份的集训,再到10月份的正式比赛,陪着他们一路走来,看着他们不断进步,一步步取得最后的成绩,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研究生工作部及数学与统计学院领导竞赛现场慰问

谈及准备的过程,队员们更是非常感谢导师董现垒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帮助及所做的“后勤保障”工作。“董老师是一位严谨认真的老师,不仅是科研学习,还是待人接物的态度上,我们受他的影响很多。”从校赛选拔到大赛前夕,董老师一直耐心地为他们提供技巧指导,不仅不断培养他们写作的行文逻辑能力,还注重细节,有关流程图的绘制也为他们提出建议“既不失趣味性,又要有学术性”,使得他们更加信心满满地全身心投入到竞赛中去。

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从初次选拔到后期暑期培训,参赛队伍一步步磨合,不断前进不断突破。

审核:张   萌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