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治学·修身”博士生学术论坛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是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薪茹,她以“观念、内容、理论建构与批评视野:百年中国‘乡土文学’概览”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此次讲座中,王薪茹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将中国“乡土文学”置于不断演进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结合丰富的史料,对“乡土文学”随时代演变在观念、内容、理论建设与批评视野三个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王薪茹首先引用费孝通和孟繁华两位学者对乡土文学的论述,阐释了乡土文学中“乡”与“土”的概念以及文学视角下乡土文学的主流地位,引发同学们对乡土文学概念的思索。接着,王薪茹指出乡土文学概念“歧义丛生”,除大众普遍认知的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之外,乡土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还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其中,广义乡土文学包括一切书写乡村、农民以及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文学。王薪茹向同学们明确了此次讲座将从文学史角度探索广义的乡土文学概念。
随后,王薪茹按照时间和历史因素将乡土文学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按照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建设、观念与批评视野的顺序,梳理和阐述了不同阶段乡土文学的变化。第一阶段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关键特征为“多义”“含混”“错位”;第二阶段是乡土文学概念的生成与创作长足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37-1949)是乡土文学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乡土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乡土文学十七年。第五个阶段是1978-20世纪初,中国乡土文学进入“新”时期和新世纪,这一时期各种文学观念、文学思潮和文化论争频繁更替,极大地促进了乡土文学的理论建设。第六阶段的乡土文学已经转变为新世纪“后乡土文学”。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的创作开始直面乡村新现实,并将乡村作为文化整体进行考察。
讲座的最后,王薪茹对乡土文学的演变进行了总结。“乡土”和“农村”虽共同所指都是中国乡村,但却是包含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形态的文学史范畴。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政治、文化是影响和推动乡土文学嬗变的历史动因。从五四时期到新世纪,乡土文学在百年发展中不断演变,历经时间积淀,新世纪的乡土文学势必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次讲座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史料丰富详实,具有学理性、动态性,激起了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浓厚兴趣,启发同学们站在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乡土文学,充分发挥了博士生的学术带头作用,体现了文学院对提升同学们文学素养、科研能力的高度重视。
供稿审核人:刘兆波
编辑:王贝贝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