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崇德楼214成功举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保宁应邀作了题为《产业发展、新作物扩种与山区治理困境——以清代秦巴山区为中心》的主题讲座。本次论坛由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李晓清主持,学院各级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保宁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以“问题的提出”为导引,指出在中国环境史中的研究中向来存在“破坏论”的观点,如以“人口压力——玉米种植——人口增长——生态破坏”为代表的“何炳棣模型”,而以往对清代秦巴山区进行研究的学者无法突破该模式。老师认为应把众模式或理论方法置之一旁,深入分析清代秦巴山区相关的史料。
紧接着,王保宁老师指出自明末清初战争之后,秦巴山区地方政府招徕移民,形成以原材料供应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这成为接纳流民就业的主要载体,相关产业如林业、造纸业、冶铁业得到发展。流民骤增带来了粮食压力,同时本地粮食不足,外运粮价高,遂形成玉米种植的产业需求,“故熙熙攘攘皆为苞谷而来。数年间地薄则又转徙而之他”,产业发展进而扩种玉米。
进一步,王保宁老师详细讲述了玉米招致山区治理困境问题。其中,通过列举众多史料展示出清政府的山区治理政策,“山内防维之策,总以安辑流民为第一要务”、“熙穰听往来、不扰政斯美”。同时,归纳出玉米种植的畸形发展状况,即玉米歉收,则粮价上涨,产业停滞,流民失业,社会动荡;而玉米丰收,则酗酒成风,同样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这种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深刻影响着清政府的山区治理,政府既要鼓励流民种植玉米,以确保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玉米丰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依赖玉米的局面造成困境不断再生,也产生着如水土流失以及水利设施修复等诸多问题,而政府并没有计划改变既有的山区开发政策,依然鼓励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发展。
最后,王保宁老师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框架,即“产业发展——粮食供应——玉米扩种——社会稳定——玉米依赖——山区治理——环境变迁”模式,这一崭新的模式是对前人相关研究的重大修正。老师认为清代南方山区的环境变迁,是人口压力、气候突变、社会稳定、政府选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破坏论”所能完全概括。
随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论坛圆满结束。其中2020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侯亚平从这次讲座中获益匪浅,认为王保宁老师的讲座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不仅传授论文写作的方法,如问题的“针尖对麦芒”、小标题的判断句句式等等;而且启示着我们应当抛开固有的认知模式,敢于质疑,重新从史料着手发掘其价值。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同学们对清代经济社会史的若干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拓宽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及思路,也为学院培养更多的历史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刘 颖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