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修身学术论坛 ACADEMIC

【治学·修身】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之导师论坛

作者:赵一 初梦真 时间:2019-11-21 浏览量:

11月20日下午,由校研究生工作部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之导师论坛在长清湖校区文渊楼B区242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查尔斯·赖特诗歌中的中国唐诗”为主题,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金娥副教授主讲,学院部分研究生聆听讲座。

论坛伊始,王金娥以她自身的参会经历为例,告诉大家要多参加学术性会议,要用眼去看、用心去听,在参会过程中还可以了解新观点、新想法来开拓视野、增长学识。

随后,王金娥对诗人查尔斯·赖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讲述了她对查尔斯·赖特进行研究的心路历程。在讲到她引用的查尔斯·赖特表达的对中国诗歌的喜爱时,她指出,大家写论文不应该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找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为大家的论文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接着,王金娥对其论文的主要框架进行了阐释,以查尔斯·赖特的名为Chickamauga的诗集为切入点,将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跨越时空的连通:直接对话中的显性互文”为题,王金娥讲述了诗人赖特在诗中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展开了与中国诗人的对话,在诗人赖特的诗歌题目中不乏杜甫、李白、王维这一类的大家;第二部分,以“视觉文本中的融通:以绘画为媒的隐形互文”为题,王金娥讲述了诗人赖特将绘画作为媒介,在诗中实现了与中国诗人的隐形交流。在这一部分,她特别提到了中国诗人王维,指出赖特与王维的共同点就在于都在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观并且注重层次、光影和色彩,展现出一种律动的美感;第三部分,以“含义在别处:风景画背后的共同想象空间”为题,王金娥讲述了诗人赖特在字里行间隐藏的与中国诗人共同的想象空间,她认为分析诗歌时,最终目的是要超越文字去探寻文字背后隐藏的意义。在讲述的过程中,王金娥多次将赖特的诗歌与中国唐诗进行比较,她的讲解清晰明了,使同学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赖特诗歌中的中国元素。

在论坛最后,王金娥对大家的论文选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她指出要有问题意识,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要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然后再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同学们受益匪浅,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王金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及研究工作,2013年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访问学者。近年来教授课程包括: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美国文学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发表过《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观》《生存与孤独: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查尔斯·赖特风景诗中的视觉艺术》等多篇论文,出版专著《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参编《英美文学赏析》等教材教辅4部,主持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1项、山东省成人教育特色课程1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摄影:初梦真)

供稿审核人:董   欣   

编辑:刘   庆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