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7点,由研究生工作部和文学院共同主办的“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与世俗化时代的诗意栖居”为主题,由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艳庭担任主讲人,学院各级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艳庭博士以痖弦的诗歌《上校》为切入点,通过对诗歌内涵与深层寓意的讲解,将同学们带入中国当代诗歌的诗意氛围中。随后,张艳庭从古典诗学与狭义的美、当代新诗知识型及关键词的演变、九十年代以来诗歌叙事对“真”的追寻高于狭义的美、综合写作作为诗歌叙事的出路四个方面围绕主题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部分“古典诗学与狭义的美”的论述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哲学概念和美学概念的解释,张艳庭博士指出,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美学上的洁癖,因此以古典诗歌的标准去理解诗意栖居的内涵不仅忽略了语言自身的进化和发展,更忽略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从农业社会飞跃到了后工业或者信息化社会的现实。现代白话文体系是汉语发展进化出的更复杂和完善的语言体系,因而更适合去描述复杂的现代经验。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讲人对新诗形式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张艳庭指出,进入九十年代,更多的生活词汇出现在诗歌中,叙事性也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显著特征。“诗歌叙事”在九十年代的爆发,在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的同时,也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写作空间。
九十年代之后,“仿真”与“拟像”的出现模糊了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界限,而这对诗歌“真”的探求却有着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张艳庭讲到,第三部分“‘真’的追寻高于狭义的美”中,这里的“真”是强调对于世界的真相,生存的真相的揭示。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叙事性诗歌中,反讽、悖论、复调、互文、综合等叙事手法的使用以及叙事视角上出现的种种变化,都是诗人在时代语境下求“真”的表达方式。在第四部分对诗歌叙事的出路探讨中,张艳庭指出,叙事在诗歌中的运用并非诗歌发展的终极阶段,真正优秀的当代诗歌应该是一种融叙事、议论、抒情、分析等于一体的综合写作,而现代生活,恰恰为这种写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本次讲座精彩纷呈、高潮迭出,真可谓是一场思想盛宴。主讲人张艳庭以一系列;诗歌实例对主题进行阐述,并对每首诗的背景、内涵、艺术以及意义生发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报告过程中,在张艳庭的引导下,现场观众纷纷对诗歌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于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所谓“诗无达诂”,本次讲座主题设置的意义便是使读者能够对诗歌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本次“治学·修身”学术论坛的举办,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九十年代诗歌叙事的发展历程,更对当代诗歌的写作、发展出路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深入贯彻了“治学•修身”的论坛初衷,有利于同学们文学素养的提高。(摄影:宋晓晓)
供稿审核人:刘兆波
编辑:刘 庆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