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PARTY

历史文化学院开展党史专题学习——《“中间地带”的革命》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张燕 时间:2021-03-20 浏览量:

2021年3月18日下午三点半,历史文化学院“书芳未远”读书会党史学习专题读书会在崇德楼209教室如期举行。此次阅读书目为杨奎松先生的《“中间地带”的革命》,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读此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该书以国际背景的视角探看中共成功之道,考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策略变化以及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外部世界的形势和条件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体与会同学观看完杨奎松先生的访谈视频后,读书会马上开始。在本次读书会中,围绕着“中间地带”的概念和理论,以及书中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引读人姜伟韬对本期阅读书目的基本信息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指导老师刘志鹏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姜伟韬认为本次读书会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尽情遨游在书籍海洋的同时,不忘初心,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丰厚的礼物。

随后,本次读书会进入自由分享阶段,六位与谈人分别表达了自己阅读《“中间地带”的革命》时的思考和感悟,刘志鹏老师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与谈人宋华政从标题“中间地带”和研究角度“外部视角”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书中第五章第二节的子标题“中间地带”命名此书,符合整本书的主题和要旨。此书从国际背景出发,看苏联、美国在中共成长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外部势力影响下国内政治力量的动向,这种视角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自然的。

针对宋华政的两个观点,刘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从外部环境来看,这本书讲述的是1921194928年间的中共抉择史,而“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46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美苏之下的“中间地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前期并没有美国参与,因而“中间地带”这个标题其实有不太合适的地方,但是也可以在其他层面对“中间地带”进行解释,比如这是苏联与国民党之间的“中间地带”,这就是一种研究性的读书和学习。关于外部视角,刘老师认为历史是经历的历史,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融含了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鼓励大家要把握作者个人历史眼光的形成,努力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研究问题。

紧接着,与谈人孟桐主要从四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此书运用了大量的史料,重视原始史料的考证,这也是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可以借鉴学习的;二是书中很少出现理论性的分析,多是一些史实的考证,因而非常具有可读性;三是此书具有一个特点,即高度强调毛泽东的个人作用;四是对刘老师所论及的“中间地带”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认同。

对于孟桐的观点分享,刘老师从史料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了点评。刘老师认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杨奎松先生的这本书最核心的就是史料,但是怎么去解读史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史料搜集上,搜集的范围要广、搜集资料的方法要活。同时,刘老师建议同学们重视外语的学习和锻炼,因为外语不只是一门语言,更是我们研究的工具。

之后,赵壮壮就“民族主义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结合《“中间地带”的革命》与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两本书,赵壮壮将书中的一个观点——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威尔逊主义的破产,理解为民族主义之于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而认为杨奎松的民族主义情结比较明显。此外,他以典型代表人物毛泽东为例,认为英雄人物对历史、对革命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刘老师对上述两个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者肯定有自己的国家,有爱国的一面,但杨奎松的研究里面未必有民族主义倾向。以研究的角度看待此书,杨奎松的立场其实是比较客观的,已经尽量摒弃了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而在英雄人物的问题上,刘老师认为,正如此书给我们划的问号一样,到底中共的崛起、中共的成功之道更多的是苏联的因素还是中共自己的内因,杨奎松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随后,与谈人王浩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他通过对比此书的两个版本,发现了两个版本存在副标题和内容上的差异,认为第一版的副标题“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更加契合这本书的内容。此外,他分析了杨奎松先生写作此书时的时间与国际背景,认为杨奎松所写的“中间地带”,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既是指1946年毛泽东提出的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也可能含有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各国争夺“中间地带”的涵义。

针对王浩对“中间地带”的思考,刘老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延伸。他认为,当今的世界形势也是一种“中间地带”。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背景下,中国迄今也没有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我们需要在世界格局当中有自己的研究和突破。这也是为能对应中国的崛起或者中国的发展,学术界在研究上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地方。

随后,与谈人王英杰对“中间地带”的概念作了补充说明,他也认为杨奎松先生多方搜集史料的严谨治学方法和认真缜密的史学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与谈人赵娇娇从写作思路的角度上表达了自己对此书的思考。她认为,分析中共夺取政权无外乎两个思路,一个是工农阶级夺取胜利的必然性,另一个是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而此书着眼于国际环境,从而带来了第三条思路,即外部条件为中共夺取政权创造了机遇。刘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治学经验,对此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本着客观的立场,从史料当中去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刘老师又指出,研究历史必须要研究人,无论是政府、事件,还是团体、政党等,都是由人组成的,认识了人也就摸透了历史,故而要重视人和人性的研究。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刘志鹏老师对每位与谈人的发言观点都做了详细耐心的回答,并以学术交流的心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刘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近距离触摸了这本《“中间地带”的革命》。经过这次党史学习专题,与会的同学对我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历史研究方法也有了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读书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摄影:刘舒情)


供稿审核人:鲁法军    

编辑:陈   琪    

审核:崔翠翠    

Copyright 山东师范大学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